今天早上五点醒来,再也睡不着。然后就继续看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第七集。
看完这集,很多感慨。之前看的那些集,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是太遥远。要不是国外,要么是北京海淀,要么是魔都的各种疯狂鸡娃。即使是离异的单亲家庭,生活模式都比双手家庭更和谐。在我看来,她们是一群普通人中不普通的人。
而这个云南昆明的妈妈,很有代表性,职业技术高中毕业,拥有两段婚姻,广州待过,大理生活八年,又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来到昆明。
在大儿子彬彬龙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孩子爸爸是巴基斯坦人,做外贸,经济条件还可以。孩子小的时候,也想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所以彬彬龙上的国际学校。到升初中的时候,妈妈突然发现孩子小学阶段学的太简单,没有人教版知识的基础,上不了各种公办和民办初中。没办法,只能继续送到国际学校就读。
因为疫情,彬彬龙爸爸负担不起国际学校的费用,妈妈又坚持一年多,依然负担不起,和孩子商量完,就从国际学校退学,去就读职业技术类的学校。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坦言确实供不起孩子继续读国际学校。孩子也理解,只是不能接受职业技术类学校的氛围,待了一周感觉像在监狱待了七年。因为上学问题,妈妈和彬彬龙都充满了无奈,母子两个一度都沟通不了。最终也从职业技术学校退学,彬彬龙想自学,然后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
然而现实很骨感,一直以来没有吃苦耐劳的彬彬龙最终也没实现自己参加高考,上国内传统大学的心愿,在妈妈的咖啡店当了一名实习生,学着做咖啡,和客人打交道,开启了自己的工作。
妈妈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对自己和孩子的人生都缺少规划,一路走来,随心所欲,一直在摸索,内心渴望的稳定一直以来没有实现。至于是否需要让孩子上国际学校,她坦言,国人是很传统的,教育不可逆,让孩子走一条普普通通的求学之路就好,这样孩子才能拥有教育的基础底色。传统中国教育培养的孩子普遍吃苦耐劳,能坚持,有韧劲儿。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也能体会到快乐,并且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的孩子,普遍家庭的教育问题,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更多一些。作为一名普通的妈妈,日常还是要抓好孩子的学习,不必非得考100,99,98,不必非得年级第一,班级第一,不低于设定的水平即可。教育主旋律不能变,考上高中的目标不能变,再发展一项运动和一个坐得住的特长就可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生活还是工作,做好规划,当面对各种风雨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加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