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晋职称,最近在硬啃经济学,逼着自己每天一篇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讲义》。稀缺、成本、需求、价格 、权力……这些本就时刻影响着我日常生活的专业词,早已被行尸走肉的日常麻木。把他们按专业去弄明白内在逻辑太难了,需要用深度思考。做个有思想的女人没那么简单,这个过程很枯燥,别说站在那里答辩,就是给我充分的时间将答案编写在纸上,我都没有观点,非常苦恼,不会深度思考。
薛兆丰老师在讲“需求第一定律”的时候问了个问题:凡是交易,就有交易剩余,买卖双方都有赚头,都皆大欢喜。但是为什么许多国家都设价格法,专门打击商人定价过高呢?
我的第一反应:很明显啊,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度,过犹不及,价格过高扰乱市场,影响经济发展。(思维定势,总是习惯满足于这样的普通解。)
但是想再继续分析下去,价格过高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就影响经济发展了呢?就没有思路了。即便知道深度思考能力,需要去多多练习,但是脑袋里知识储备不足,也没有思考深入下去的回路,别说旁征博引,天马行空都不会。
去搜了一下薛老师得到专栏里的评论,真是看到了好多天马行空的思路,且把话说的都很有道理的样子;也有很多逻辑清晰,且能知识迁移连接到老师前面所讲知识。(某件商品的价格过高就会抑制消费,为了追逐丰厚的利益,会有部分消费者变成供给者,致使社会资源过多流向了生产环节,造成资源浪费,影响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这思路,佩服。
还有一大片同学都不约而同留言:这是政府在为自己买好,限制奸商,顺应民心,得民心,安稳自己党政的位子,暂时放弃部分经济发展机会是值得的,佩服同学们的思考深度,想来还是自己太贫乏了。
看完别人的留言,也意识到自己又陷入了全盘接受的坑。
日本经营学教授平井孝治,专门写了一本书《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分析冥思苦想也不会深度思考,也得不出条理清晰答案的问题。根据作者的常年观察,总结了人们常常会陷入的九种思维定势。
1、因果倒置。(主要是看不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2、满足于普通解。(这种“解”效率低,不治本。)
3、依赖框架。(用大师给你的框架整理信息知识,那不是你的思考。)
4、范围适应。(圈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找答案。)
5、思考止于关键词。(用找到的一些恰当的流行词来代替自己的思考观点。)
6、执着于初步假设。(老顽固,认死理。)
7、忘记了思考初衷。(说半天都忘了自己的话是想支持哪个论点进行的)
8、偏重过程。(回答问题空洞,认为只要答出来就是经过了思考。)
9、失去独立思维。(全盘接受对方的观点。)
对比自身平时的学习思考过程,这些思维定势,不止一个,似乎哪个都有陷入过。
书作者建议,如果你感觉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因果倒置”了,就要试着努力寻找其他答案;如果意识到自己沉溺于关键词了,就试试不用关键词去说明问题;当你觉察到自己满足于用框架整理问题,那就放弃框架,从其他角度切入,甚至你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新框架;如果你提出的初步假设,不能带来进一步的思考,那就想想反例,试着去否定自己的初步假设。
从行动上具体改变自己是克服思维定势的有效手段。人类其实是意志很薄弱的动物,所以,比起通过改变意志去改变行动,先改变行动,更容易改变你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