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余华向董宇辉提问:“为何雍正要处死年羹尧?”董宇辉解释道:“因为他行为张扬,结下太多敌人!”余华笑着质疑:“皇帝统治天下,岂不能容忍几位张扬的大臣?”俞敏洪默不作声,低头摸着鼻子。
董宇辉追问:“那他为何亲自动手?”
余华深思熟虑地说:“因为他不懂得为臣之道!”
在雍正尚未登基、身份仅为亲王之时,他曾在书信中严厉斥责年羹尧,认为其背离了忠诚之道。然而,当雍正即位之后,他对年羹尧的态度却发生了令人惊讶的转变,不仅尊称其为恩人,还明确要求子孙后代必须铭记并不可辜负年家所赐之恩情。这一转变实属出人意料。
余华继续叙述,雍正尚为亲王之时,年羹尧任职于四川,雍正曾写信指示他将家眷迁至京城,美其名曰以便照料。实际上,这一举动的目的是以家眷作为人质,来确保年羹尧对他的绝对忠诚与效力。余华进一步解释道:“对于这样一个傲骨铮铮的人物,究竟是何种原因使他心甘情愿地为雍正效劳呢?”
余华瞄了一眼俞敏洪,他有些不自在,突然连打了几个喷嚏。
余华深谙此道,直言不讳:“你对‘自污’这一策略有所了解吗?在雍正初时信任年羹尧的背后,是因为他深知即使年羹尧如风筝般飞得再高,其控制权仍牢牢掌握在他手中。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不能仅仅追求清白无瑕,而要学会适时地展示弱点、交出把柄以求自保。你是否知道王翦与萧何如何运用类似手段的呢?”
董宇辉摇头。
余华阐述道:“在王翦率军征讨楚国期间,他多次向秦王请求封赏,尽管遭到部下的劝阻,但他依然坚持自我行事;而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萧何留守关中,始终忧虑自己会被怀疑叛乱。直至萧何听从门客的建议,低价购买大量农田,引发民众不满和抱怨时,刘邦才真正对他放下戒心。”
董宇辉似有所悟:“做风筝就要有觉悟,将弱点摆在上位者眼前,上位者才能放心!”
俞敏洪咳嗽一阵:“这话是说谁呢?”
余华微笑着阐述:“实际上,还存在另一种策略。如同风筝一样,它之所以接受人的操控,是因为深知一旦脱离了主人的掌控,将无法远飞,甚至飞得越高,可能跌落得越惨烈。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权衡利弊是无法避免的现实;如果你能掌握自我独立、自主飞翔的能力……”
这个话题戛然而止,聪明人无需明言。
在东方集团的年会上,俞敏洪欢迎台下的员工,并特意介绍了董宇辉:“我特地叫宇辉过来,想让大家看看总公司其实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这番话意在强调团队实力和公司内部的人才储备。
在听完俞敏洪的介绍后,董宇辉立即回应反问:“当东方甄选初创并逐渐崭露头角时,你们都在何处呢?为何那时未曾见到你们前来选购商品?”
董宇辉的表情明显感觉有点严肃,一时间在台下的同事们响起了一片尴尬的笑声。表面来看,其实这个反问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最明智的选择,因为这可能会得罪全场的听众。
而且明显感觉到,在俞敏洪使用“叫”这个字时,他似乎犹豫了一下:是该用“请”还是用“叫”?最终,他选择了“叫”这个词!
这一个微小的字眼暴露了俞敏洪实际上可能对于身份等级观念较为看重。是否应该在公共场合对下属使用“请”而不是“叫”?也许这是他对于领导身份的一种坚持。或许在他看来,即便是董宇辉今天的地位也还不足以配得上一个“请”字?这种细微之处折射出了组织内的一些等级观念,也引发了对于领导沟通方式的深思。
我们不仅会想,今时今日大红大紫的的董宇辉还配不上一个“请”字?
俞老师作为一个老江湖,打拼多年,深知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安全感的重视,不止一次不同场合强调公司不能只依靠一个人,这是不正常的公司经营情况。以及网上捕风捉影的说京东在挖董宇辉的传言一直未曾消停。
不由得对董宇辉未来的发展和定位有一丝丝的怀疑,明眼人都能感受到与辉同行和东方甄选各自发展的表面下,暗流涌动。
读史明理者皆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人大胆猜测一下,从这个小细节看,老俞最终会留不住董宇辉。希望此文不要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