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经常有家长问我,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儿童食品、营养品、绘本、早教资源等等。
回头看看自己买的这么些东西,我都已经算克制的了,能推荐的很少很少。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有很多我大概不会再买。
《囤货手册》上写的1岁以前需要用到的136种产品,已经足够了,甚至还可以缩减。1岁以后的呢,买到现在感受是,市面上产品大多很水兼急功近利,所以不太会对孩子有什么特别大的正面影响[捂脸]。比如绘本,下一篇来写一写。
其实真正最可能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的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个真的不怎么费钱,但是要花更多心思和时间。
02
在这个产品和育儿理念都大量过剩的年代,想挑出好东西真的很难。所以在过去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文章大多都是拔草的......不是因为我喜欢拔草,实在是杂草很多啊!!!
有时候也很无奈,有同感的人并不多,也总有上前怼的,还后台留言取关——这是什么鬼?取关就取关呗,还这么小孩子气。
但一转念,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更加容易地去获得那些真正有益有用的资源。所以我希望独立、理性思考的父母能够通过这个号聚集在一起,解决实际的育儿问题。
03
教育支出被认为是养孩子费钱的大头,与之相比,吃穿那些都不算个事儿。
但教育孩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的父母文化素质、物质条件、外部环境也都不一样。因材施教才是正解。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他自己的天赋和擅长,并且他终究都会走到属于他的位置上。而教育能做的,其实只是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天赋擅长,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除此之外,花钱也并不能带来更多。要不然,那就应该是越有钱的家庭孩子越有出息?但纵观历史,绝大多数都逃不出”富不及三代“的命运。
中国的家长是最舍得在教育上花钱的。但流水线式的制式育儿,会带来什么样的教育结果,不是已经有目共睹了么?十几二十年的应试教育下来,举家供养的流水线量产大学生、研究生,拼户口、拼学区、拼教育资源,十几年后却依然找不到好工作,二十几年后依然面临中年危机,仍旧过不好人生。
二十年前的大学生,热衷于报经济和法律,因为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红利期,但过了十年二十年,现在看来,却不如搞IT和金融的。而搞IT和金融的,再过二十年,会依然风光吗?时代瞬息万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于科技的发展,产业、行业更新地速度非常快。而学校里学的东西往往存在滞后性,如果只是不假思索地追赶潮流,在孩子教育上的付出真的可能收不回成本。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升级都是社会发展主流,需要大量的制造业技术工人,随大流学金融、IT的钱可能是白花了。
再举个例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语和数理化在分数上的权重非常大,(这其实也和经济发展的背景有关)所以各种英语培训班、奥数班很多。但近一两年,英语的权重正在逐步下调,奥数、特长的高考加分也要取消,那过去乌泱乌泱报班的家长,现在该怎么办?据说中考也有取消的可能。那今后会如何选拔人才?又该如何培养孩子?
追逐潮流,潮流终究有退却的一天。而只有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和擅长,才可能坚持下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而归根到底,这取决于家长秉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往高了说,选择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往最基本的说,也应该是能够安身立命。有的明确的目标,才能理性指导行动。
04
有了育儿理念,再谈育儿方法。不盲目跟风,不随大流,凡事多了解,搜集资料,做好功课,结合实际形成属于自己的育儿方法,非常重要。我们每个家长,对于育儿这件事,都需要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不迷信权威,对未知存有敬畏,实事求是,刨根问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你的选择成本,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优配置。
久而久之,我们也就能够对于一些谎言、智商税免疫,远离带节奏和跟风。比如”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这种言论是神马玩意儿?它并不具有普世价值。智商税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歧视意味,但既然处于商业社会,商品交换——买卖是最基本的社会活动,那么,关于育儿的一切买买买的选择,就构筑起了孩子成长的环境, 独立思考、冷静辨识的"购物商"的确很重要。
孩子从来都不是“碎钞机”。如果家长的意识都提高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减少浪费和智商税,那养孩子的成本自然就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