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捣蛋鬼”身体里的表演者

我们班的小王,在老师们的谈话中,有个不太光彩的代号——“课堂捣蛋鬼”。他的精力似乎永远用不完,不是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学怪叫,就是插话接舌,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试过严厉批评,也试过耐心讲道理,但效果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他蔫儿一会儿,很快又故态复萌。直到有一天班级要举办阅读汇演活动,我才真正窥见了他内心那扇一直虚掩着的门。

消息公布那天,孩子们都很兴奋。我正为汇演人选发愁,却瞥见小王眼睛亮得出奇,他高高地举着手,几乎要从座位上弹起来:“老师!老师!我想演那个调皮的孙悟空!”

我心里咯噔一下。让他上台?万一他控制不住,在舞台上“即兴发挥”,岂不是把汇演搞砸了?但看着他眼中那份前所未有的、灼热的光,我把拒绝的话咽了回去,决定冒一次险。“好,小王,你来试试。但孙悟空不光要调皮,更要有一颗勇敢正义的心,你能演出来吗?”他用力点头,小脸因激动而涨得通红。

此后的排练,我见证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小王。那个在课堂上十分钟都坐不住的孩子,此刻为了一个抬手的动作,能对着镜子练习几十遍。他不再需要我提醒纪律,反而会主动要求:“老师,我再练一遍台词吧,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像。”他仔细观看《大闹天宫》的片段,揣摩孙悟空的神态,甚至自己用硬纸板做了顶雏形的紧箍咒。

一次休息间隙,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孙悟空。他擦着额头的汗,认真地说:“老师,他不是瞎捣乱,他是本领大,而且他打妖怪,保护师父!”那一刻,我心头一震。我突然明白了,他平日的“捣蛋”,或许并非出于恶意,而是那份过于旺盛的表演欲和渴望被关注的能量,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和方寸课桌间,找不到合适的出口。

汇演那天,小王化身美猴王,一个眼神、一个跟头都活灵活现。他将孙悟空的机灵、不羁与后来的忠诚、勇敢演绎得淋漓尽致。当他在台上铿锵有力地念出“俺老孙来也!”时,台下掌声雷动。我站在幕后,眼眶有些湿润。我看到的是一个找到了舞台的孩子,他身上散发出的不是“捣蛋”的浮躁,而是专注和自信的光芒。

汇演成功后,我趁热打铁,召开了一次“发现闪光点”的主题班会。我让同学们谈谈小王的表演,大家不吝赞美之词。小王坐在下面,背挺得笔直,脸上是从未有过的、被集体认可后的自豪与腼腆。

我抓住这个机会,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小王,你看,你能把孙悟空演得这么好,是因为你拥有超强的观察力、模仿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这些宝贵的品质,如果用在语文课上,你能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用在数学课上,你能像解谜一样攻克难题。课堂,也是你展示智慧的舞台啊。”

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改变是悄然发生的。他依然活泼,但那种“破坏性”的捣蛋行为明显减少了。他开始举手回答有挑战性的问题,甚至在语文分角色朗读时,成了最抢手的“演员”。

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每一个看似“问题”的行为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份亟待引导的潜能。教育的光,不应只照亮黑板和作业本,更要去探寻每个孩子独特的“舞台”。在那里,他们能寻获自信与价值,而我们老师,要做的正是那位耐心的发现者与搭台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