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就算是看完了,这是很多人看书的通病。这种看书的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效果甚微。隔几天,你且问他里面讲了什么,他完全说不出来。正因为这点,让很多人放弃了阅读,体会不到阅读的好处,反正看了也记不住,那何必浪费时间呢?
看书的好处,是把作者的经验和思考,吸收过来,为你所用。如果把翻完当做看完,还美其名,我一年看了多少本书?这也算是一种低水平的勤奋,自我安慰,没有实质性改变。阅读的目的让你变的更好,让你从别人的思想中内化出一套属于你的知识体系。
如何深度内化一本书?有四个技巧
1、边阅读边检索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关键词
一本应用类书籍,往往在解决某一类问题。你需要把与主旨相关的关键词全部找出来,然后重点去理解这些关键词。李笑来特别重视对概念的掌握,你把每一个概念搞懂了,然后再把这些概念串起来,基本就理解了某领域知识的所有面。
你在看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概念,尤其是你从未涉猎的领域。搞明白这些概念,对你后续去理解知识变的尤为重要。作者在讲解一个新概念,往往会用类比法,用大众熟悉的事例解释给你听,所以你在记忆新概念的时候,要想办法去找类比,或者记住作者的类比事例,方便你搞懂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掌握这个新知识。
学数学的时候,你要先掌握公式定理,才能解答相关的习题,这是底层知识。同样你要学其它领域,如金融、经济、心理,你必须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去搞明白,你理解的新概念或者关键词越多,你的知识体系就越扎实。
2、让思维流动起来
一边看,一边让思维流动起来,不断从各个角度审视所读到的内容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它的支撑是什么?
这个案例很有意思,我能不能用起来?
这种写作很有意思,我能从中想到什么?
……………
然后,把这一切想法都记录下来。
举例,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只投资高价值、可迭代、有护城河的公司,其它的不看;不求短期获利,只看长期获利,尽量少动。
而这个投资理念却是从棒球之神泰德学到的,只击打进入“甜蜜区”的球,不求全垒打,但求结果最优。
巴菲特从棒球手的训练中学到了一个道理,用在了投资领域。
同样,你能否从A领域的知识运用到不相干的BCD…领域,脑洞再大一点,或许你能迁移的知识会更多,这也是让思维流动的一种表现。
知识是流动的!
3、用自己的话去复述
最基础一点,就是不要死记硬背,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假装身边有一个人,用A4张把内容讲给他听,教给他。
这也是一种输出,你的大脑在精细化加工。
它培养你动脑的习惯,不至于让你看完了,什么都记不住。
很多时候,就因为我们没有动脑,仅仅只是读懂了,或者自以为读懂了,而没有真正的内化。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断的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来刺激我们的大脑,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起来。
4、重建结构,丰富知识网络
书本是按照作者的知识框架,整理出来的,你经过大量的阅读,可以重建内容结构,形成你的逻辑框架。
很多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某个领域读上几百本,然后列出33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1000字,组合起来就是一本十万字左右的书。而这33个关键词的列出,就是一个重构结构的过程。
33个关键词,相互连接,由点到线最后形成面,最后内化成了你的知识体系。
同样,一篇文章、一个章节、一本书你都可以揉碎打烂,试着把它们画出来,重建结构。
你会发现,你的大脑会不断升级换代,你的视角会常用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