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认知是感知、思考和理解世界的过程。在同一活动中,比如陪伴孩子,一些人认为简单在孩子身边即可算作陪伴,而另一些人则主张放下手机,全身心参与与孩子的互动方能称之为真正的陪伴。 这样的差异源自对陪伴的不同认知。
认知的作用无需多言,智人走到今天,成为地球主宰,并积极向外扩展,认知革命是根本的因素。
认知受限于环境,面朝大海和背靠荒山,生在云端和落于淤泥,由于不同的资源和教导,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认知。
不能说富庶一定比穷乏更能养育出好的认知,但富庶一定比贫乏更有条件养育出好的认知。
富裕通常意味着拥有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学校、图书馆、科技设备等。更多文化活动和艺术机会也在富裕中蓬勃发展,参与这些活动能激发个体的审美观,培养对艺术、文学等领域的理解和欣赏。此外,富裕能提供更广泛、更多元的社交机会,促使个体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接触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阅读塑造认知
好资源有助于孕育良好认知,也说明认知是可塑的。然而,由于资源稀缺且多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此时书籍成为提升认知的卓越途径之一。
首先,书籍获取渠道广泛,无论是书店、图书馆还是阅读软件,只要有意愿,几乎能获取到所有需要的资源。
其次,书籍种类繁多,能全面提升个体认知。
对于重塑认知,有许多实用书籍,认知大师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论,提供系统性的指导和帮助。
即便觉得实用书籍过于直接和功利,丰富的小说和高超的故事技巧能唤起人类对故事的天性,在虚拟世界中感受故事人物的丰富情感,与各种角色共鸣,深刻体验千般人生,必能在其中开悟自己的人生之路。
哲学社科类书籍则汇聚了人类思想的精髓,涵盖法律、教育、商业、社会服务和公共行政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是围观古今最擅长思考的人群的最佳途径。
历史类书籍能为人提供宝贵的经验,梳理历史则有助于理清事物发展的脉络,理解趋势,预测未来。
此外,书籍不存在门槛,不论财富或地位,只需极低的费用,便可获取。它是最温和的老师,尊重每个人的进度和意愿,每位读者都可自主探索,找到通向真知的适合自己的道路,走向自我完善。
阅读无用的原因
现实似乎并非如此理想。阅读了很多书籍,认知未发生变化,生活未见实际改善,这个困扰纠缠了我多年,直到最近才领悟到一些原因。
首先,书籍数量不足,还不能达到质变。总计一两百本书,而且涉及的领域太过狭窄,主要局限于小说类,导致思维面狭窄,在思考时感性思维过于突出,缺乏理性思考。最关键的是,没有形成像进食和饮水一样的阅读习惯,兴趣来了就连续看三天,兴趣一消失,就停止一个星期。
其次,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由于缺少目标,阅读变得很随意,被书名吸引就看哪本,常常在一本书未看完时就跳到另一本上。这样,时间过去了,但效果却不显著。阅读需要目标,有目标就能有的放矢,不容易跑脱预设的轨道。
另外, 阅读方法尤为重要。曾经碰到一本量子力学的书,兴致勃勃地投入,却经过十几天辛苦努力却毫无所获,最终只能无奈地放弃。后来,通过接触科普读物《上帝掷骰子吗》,培养了兴趣,建立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概念。回过头再看,发现原先晦涩难懂的段落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阅读需要正确的方法。
阅读讲究方法
对于科学类书籍,建议初入门者通过阅读入门科普读物培养兴趣,先建立基本的知识储备,然后深入了解整个领域的发展史,掌握关键的思想和发明。若有兴趣,再逐步阅读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最终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解。这种渐进的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
哲学社科类书籍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从入门书籍开始,逐渐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重要概念和思想,构建起对整个体系的把握。
对于实用类书籍,建议根据阅读目标,迅速构建知识框架,明确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去解决。这有助于迅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而对于小说类书籍,建议从头到尾阅读,深入代入其中,反复阅读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这有助于享受小说的情感和文学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最好建立读书笔记,记录重要观点、感悟和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梳理脉络,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吸收和运用。
知行合一
最后,要践行王阳明的理念,知而行。
在当今社会,金钱被视为世俗的主要价值。虽然认知的提升可能无法立即改善物质生活,但生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和快乐。随着认知的提升,我相信会逐渐接近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