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万小时定律的吐槽
关注学习成长的人,一定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可以从平凡到卓越,从新手到大师。”这个十分励志的定律,让很多人醍醐灌顶,如梦方醒。
大家了解“一万小时定律”,大多来源于这三本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刻意练习》。三本书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论证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可以通过后天持续努力,改变个人命运。
不过,也许因为提出的时间数字量化过于清晰,研究理论基础不一样,招来诸多学者、读者的各种吐槽和质疑:“我睡觉睡了一万小时,怎么没有成为睡觉大师?”“一万小时定律完全是个笑话”“一万小时定律真的靠谱吗?”诸如此类,网络杂音不胜枚举。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解读一万小时定律呢?三个“放弃”、三个“关注”,也许能更精准把握这个理论的真实含义。
02 放弃对“一万小时”数字准确性纠结,关注长期坚持的力量
很多读者对“一万小时”这个数字特别纠结:这个数字准确吗?这个数字对我有效吗?于是一些专家大咖开始研究论证这个数字存在的问题。我的理解是,“一万小时”量化概念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特定领域的,并非一个精准数学概念数字,而是一个大概数。另外,一万小时本身所表达的,是说如果一个人要成为世界级大师,需要投入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专业训练。
正确解读姿势:理解成为世界级大师需要5-10年的持续投入,同时放弃对数字的纠结,更多关注如何寻找让自己持续坚持下去方法。
尽管每个人都拥有渴望、激情和毅力,坚持仍然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成为关键。
03 放弃对研究底层理论差异的质疑,关注方法论的运用与实践
《刻意训练》这本书的关键词是“心理表征”,从心理学角度验证大师成就的心理过程变化;《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关键词是“髓鞘质”,从脑神经学的角度,解释了天才形成来源于大量训练改变了脑神经系统。虽然底层研究理论不同,但指向基本一致:后天持续的刻意训练(精深练习)让身体发生变化,从而获得出天才般的才能。
正确解读姿势:不必纠结于研究的基础理论是否合理,更多的应该关注如何开始自我验证。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假设、又不断自我验证的过程。三本书已经提供了大量的成功案例,我们无从获得力量,只有通过自我验证,知识内化,才能让这个认知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03 放弃对投入无法进步的借口,关注错误改善路径和方法。
一般人无法开始训练还有一个内心狐疑,认为反复、重复训练,根本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过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更多是一种借口。因为在这几本书中,都明确提出了解决方案。《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者认为,我们只有在反复试错中,在伯乐在指引下,才能找到训练一项技能的正确模式;《刻意训练》作者认为,只要及时得到导师的指引和外部的反馈,训练才能成为有效的训练。
正确解读姿势:你立志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世界级大师,你先需要找到一个教练、导师或者伯乐,在他们的引领下,你就可以得到准确及时反馈,修正错误,保持持续的成长进步。
“一万小时定律”不是一碗成功鸡汤,而是通过实证告诉我们每个人成长必经路径。它核心观点仍然可以滋养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平息追求“立竿见影”燥热情怀,沉下心来,从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积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