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了一学期英语的小朋友们告别,我和小贾提着装着礼物的大袋子去幼儿园。一入教室,我们立刻被围得“水泄不通”。小朋友们像是一只只小麻雀,叽叽喳喳地问我们是什么礼物。
有小朋友一下扑过来抱住我的腰:“老师,今天带新的sticker了吗?”
我:“这是秘密。”
学生撒娇:“给我看看好不好嘛。”
小贾:“谁先回到座位我们就给谁发礼物。”
学生们在半分钟内迅速回到座位上,端端正正的坐好。
我和小贾拿出装礼物的大袋子,小朋友们圆溜溜的眼睛像是在放光。这情形让我想起了冰心在《只捡儿童多行处》里这样说道:“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她问一个小男孩海棠花开得好看吗,小男孩说好看。又问他怎么个好法,小男孩则说开的旺呗。冰心有感:“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回顾这一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教小朋友们英文字母,单词,英文儿歌,恨不得把自己所会的东西都教给他们。直到有一次,我们在教一首关于万圣节的歌曲的时候,大多孩子不由自主地跟着视频动起手跳起来。活泼极了,我们才改变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孩子的天性是玩,我们先充分保障他们玩的时间。唱歌的时候,任他们自由地跳来跳去。没想到一首歌不过唱了几遍而已,他们竟然都能比划着动作清唱出来。
我也是那个时候对孩子这个“物种”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年纪不大,思维却异常活跃且不受限制。好几次去幼儿园总有孩子拉着我去看他们的绘画作品,然后指着作品一一给我讲他的创作内容。我有一次讲了“Fire fighter”这个组合单词,有位孩子竟然思维大发散:他用英文读出“119”。我很吃惊,因为成人几乎失去了这样的天性。这种天性似乎和任意的振动不谋而合。但我并不悲哀,想起一个概念:元认知。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一般认为,元认知可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成人主要依靠元认知来习得,成长。在看到孩子这种不经意流露天性的时候,也是会吃惊。他们往往有一种好奇,想去一探究竟。
于是很多成人在某些时候会用成人的口吻和小朋友对话,为什么不和一个八岁的小男孩聊聊相对论呢?
于是小朋友问我:“老师,你们是不是走了就不会再来了呀。”若是以前,我一定会告诉他们肯定会再见面的。但是我那天郑重地弯下腰凑到他们耳朵旁边:“分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如果有缘,我们可能会再见面哦。”这时候,他们也对这暂时不解的话郑重地点了点头,好像是说,他们知道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对分离这件事有了新的态度:分离也可以是平静地甚至高兴地说再见。“但是,Kitty 和Jasmin为你们准备了礼物哦。”我故意放大了嗓门告诉所有的孩子。
于是就像开始所说的,他们兴奋起来。开心地跑来跑去,看看自己收到的明信片和其他小朋友的有什么不同。他们知道这是我们的告别礼物,他们没有了之前听到我们要走的难过的模样。成人想的到底多些,我想让他们知道:相聚离开,都有时候。他们确实很快的从难过中走出来,可是看他们的模样,我又有些留恋。说了一句再见之后,不再回头。可是就在我背着包跨出门口的那一刻,有个孩子稚嫩的声音叫住了我:“kitty。”我猛地回过头去,他又说了句:“后会有期。”很快其他孩子也跟着说到:“后会有期。”我和小贾相视一笑,往前走,从背后挥挥手,背着包离开了幼儿园。
关于分离,既然是注定要经历的事情,为什么不让它美好一点呢?为什么不正面它呢?愿我们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这是大学第3年所遇到的惊喜,人们说,既来之则安之。想起那句后会有期,我竟然不自觉地笑出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