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刚过,就发生了一场悲剧,一位妈妈坠楼而亡,而几天前他的孩子刚在学校里被老师开车撞死。
这样一个悲剧很快引起了网上的热议。
我对具体的事情不太了解,没有办法评论。但是此事引发我想谈谈我们化身为网民时,对世界的期待,以及这种期待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言行。
1
如果我们期待世界是公平的,法律是正义的。那么,在受害者赔偿上,物质和精神的赔偿就都是必须的。
这个理由的根本立场基于我们期待什么样的世界,希望向世界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对于那些伤害他人的人来讲,仅仅只是一些物质的赔偿,很容易向社会传导一个错误信息,不论做错了什么事情,只要有钱就都没有问题;如果受害者出于各种原因,只是要求查明真相、公开道歉的话,也会向社会的传达另一个极端的错误信息,做错事只要脸皮厚一点就可以了,没什么大不了。
但很显然,这两种都不是我们希望一个悲剧传达给世界的信息。尤其,当我们是受害者的时候。
受伤害的人需要学习合理正当的对待表达争取自己的正当诉求,甚至采取必须的策略。民间有句俗话,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现在网络上有些奇怪的言论正在裹挟这样天经地义的道理。
主张物质赔偿的人会被一些网民讽刺说就是为了钱。可是,为钱怎么了呢?一个孩子养得那么天真可爱的花了多少心思?有多少、心血,未来将面对多大的精神上的伤痛,是金钱能够补偿得了吗?物质赔偿是应有之义,在任何伤害面前事实上怎么赔都不为过,因为无论怎么赔偿,都无法让人回到没有受伤害的状态,而没有人愿意受伤害。那些去嘲笑他人或者讽刺他人,随意说还不是为了钱的人,自己可以试试看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做。
网络纵容了无数的人,借他人的悲剧来呈自己的口舌之快,因为完全可以不用负责任,在他人的悲痛里洒些虚拟的盐,填补自己的无聊空虚和虚拟的成就感。反正言论自由,大家都这样说,法不责众;还因为反正只是动动键盘,又没真的对别人怎么样。可伤口上的盐是虚拟的,痛却是真实的。
很多人在发言时完全看不到,我们在网络上敲打出的每个字,从网络舆论变成想法,又从想法变成生活里的振振有词,直至现实——我们的每个念头都在塑造这个世界。
我们希望自己所在的世界,面对伤害和苦痛时,是什么态度?是悲悯还是冷漠的?
2
有很多职位需要跟人大量打交道,尤其需要处理赔偿和投诉申请的相关人员,看的事儿太多了,各种各样的嘴脸,人心的贪婪险恶,看得非常多,甚至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工作强度,使他们在面对事件当事人,尤其是受害的当事人的时候,非常难保持同理性,也非常难耐着性子去应对处理每一个诉求,给予同理心,甚至适当的显示尊重和同情,一个忽然响起的电话铃声就可能打断共情的过程。
在这些职位上,能始终保持冷静客观,就已经是非常宝贵的品格。
客观,首先就是还原真相,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描绘他们脑海中,事件的真实映像,哪怕这些影像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是如此不同。
有时候哪怕是在第三者看来的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当事人来说可能都是天大的事。轻轻的一个力道,对人来讲,可能比挠痒痒还不如,但对蚂蚁来讲,一个轻微的触碰就可能让他命丧黄泉。我们认为微小的事完全可能是他人天大的事。
一个合格的第三方,会尽可能在整个过程当中去还原真相,理解不同当事人的立场和诉求。
网络让所有人一上网就好像被赋予了第三方的能力,并且放大这种能力的判断属性,但与之相配套的软硬实力并没有要求,于是事实上出现了无数“无证上岗”的云裁判和云法官,只要能上网打字,且“自以为对”就能评判对错。
但大部分人只是网民,我们并不知道事情的完全真相,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拼凑,也没有这个条件去跟当事人做面对面的沟通。我们可能连做第三方的基本条件都没有,我们所评论的,不过事无数人一起参演扭曲的荒诞大戏。娱乐圈和大厂已经贡献了不少跌宕起伏的反转大戏。
促使很多人去参与评判的,可能是天赋的正义感,但这种正义感更需要回到现实,好好去思考,我们如何去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正义的世界?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能支持正义吗?
每个人在舆论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去做好自己网络的状态,也是一个可以每个人自己可以去思考的问题。
不在于国家怎么引导,不在于网络平台怎么去制定规则和设置,是每个人。
每个人参与讨论,参与发表评论的时候,我们怎么对自己写的每个字负责,进而在生活里,对我们自己说的每句话负责。
愿人间再无悲剧,每个悲痛都能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