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搬到了新的工作地点,除了桌子和电脑简直家徒四壁,而且信号极差,一上班就是人间蒸发,好在能蹭到为旅客准备的Wi-Fi,也算是一种安慰。但是日复一日,手机显示信号满格,图标不停旋转,愣是什么也刷不出来。很多商场也是这样,信誓旦旦地贴着免费Wi-Fi,一旦连上,与世隔绝。
手机还远没达到人工智能的水平,所以它分不清哪个热点是真的,如果一个人分不清自己人生的热点,那是教育的失职。
《盗火者》一书中说:“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是一种缺失意义的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理想,一种信仰。当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时候,他唯一的驱动力量就是利益。”批评的十分犀利,但恐怕这倒是较为乐观的描述。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主动反转,殷勤笃定地将“利益”设定为教育的目标。抢跑,侵占孩子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争宠,从晒娃狂魔到给老师送礼;攀比,外表才艺成绩都唯恐屈居人后。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就是在为寻求利益最大化摇旗呐喊。我们的孩子在他们生命的起始,已经从成人世界沾染了庸俗卑琐的市侩习气。这种先入为主的功利目的,培养出来的当然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胜出的所谓“精英”,表面上工作体面、生活圆满,实际上内心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空洞,因为他们并没有机会活出自己,而是在没有反抗能力时就被植入了别人的理想,一旦生活风平浪静,四周一片静谧,空虚就会翻涌成灾。精英们逃避内心拷问的方法通常就是呼朋唤友和泡夜店,淹没于声色犬马,让低音炮把自己震聋,可惜也是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
在这一点上,功利教育倒是为传销组织输送了大批人才。在我们的社会,卖得最好的书是“成功学”;最行之有效的骗术是“你中奖了”;无论传销还是微商,把产品卖给想赚钱的人,比卖给消费者容易得多。对于大多数人,以利益诱之总是屡试不爽。
罢黜百家,独尊一种信仰,而且别无选择。这不禁令我想起希腊电影《狗牙》,父母将三个孩子软禁在房子里,阻断一切与外界沟通的媒介,手段之一就是给孩子们灌输经过歪曲的语言和知识,电影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就像客厅里的那张,例句:别总站着,坐在大海上聊聊天。‘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足旅行’是一种非常耐用的材料,经常用来做地板。”恐惧、无知、独裁,向来是捆绑销售,把父母对世界的畏惧和防御传递给孩子,就是对他们的保护吗?
电影之外,我们大概不会这样极端的扭曲现实,但是对与错是相对的,不合时宜的信息,和错误的信息无异。
我认识一个上高中的男孩,他喜欢打游戏,志向是成为电子竞技的职业选手,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理由是玩游戏是不务正业,甚至一度要把他送到网瘾治疗所,殊不知电竞已被列为第99项体育项目,正在申请进入奥运会,很多国家的大学都开设了这个专业。
如果说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新兴职业呈加速度增长,那么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已将这种加速度提升为了级数式的发展,全世界入学的新生中,有65%的人在未来将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实在没什么发言权。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最好一言不发,保持接纳。
佛经说“虚空能容万物”,我们提倡的“空杯心态”也来自于一个佛学故事,老和尚给小和尚倒茶,水满而溢,寓意想要有收获,首先放空自己。对于孩子,空境是与生俱来的,其中蕴藏着难以预计的创造力和可能性,父母并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把自己的需求填补进去。
所以纪伯伦在《论孩子》一诗中告诫我们:“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很难给孩子提供确定的答案,那么就给他们保留一份无限可能的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