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南征孟获,马谡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出处在《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突然想到了武侯祠的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看了一些释文不是很满意,自己琢磨一下。
首先可以先倒装:
自古知兵非好战,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后来治蜀要深思,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养兵并不是因为喜欢发动战乱。如果能采用攻心的策略,那么外部的反叛还是内部的逆谋都会被消除;
之后蜀地的行政官在治理的时候需要深思。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那么无论是采用宽松或者严格的手段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主要是“反侧”的翻译,这个第一眼没想出合适的,没关系,直接看下联对应的“宽严”,这两个词语好理解,宽对严,正是反义词。那么可顺着去理解,反对侧也应该是反义词。
但是反对正才更符合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但是古今的语境是有差异的,可以想“清君侧”这个词,是指铲除君王身旁的谋逆之臣。
那么就对上了,反是对应外部谋反的贼子,侧则是对应内部逆谋的乱臣。
其他的解释都是好理解的,上联引自诸葛亮攻心孟获,下联引自诸葛亮治蜀时采用严律时回答法孝直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