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学者能写文章者很多,学者同时又兼散文家的也很多,而现今的学者能写文者寥寥无几。”
就如同季老在书中举的例子:“郭伟川先生,出自名家大师门下,学有素养,又是一个有心人。他在最近给我的信中说:“今年计划中,想出版《著名学者散文精选》一书。
所以专取学者文,盖一段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真正能文者如凤毛麟角,所谓罕而见珍也。而文得学养,则盖见深度,可臻文质并茂之境。此则一般文章家未必能至者,亦足成学者文之特色也。”
这一段话虽不长,但对写文章与学术研究之关系,说得极为透彻而又深刻,十分敬佩。
一、 文得学养
过去中国有 “ 诗言志 ” 和 “文以载道 ”的说法。抛开众多注释,一般人对这两个说法的理解是,所谓“志”是自己内心的活动,多半与感情有关,“ 言志 ”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情,抒发形式则既可以用诗歌,也可以用散文,主要是叙事抒情的散文。所谓“唐宋八大家”者,皆可以归入此类。
而 “ 载道 ”则颇与此有别。“ 道 ” 者,多为别人之“ 道 ”。古人所谓“ 代圣人立言 ” 者,立的是圣人之道。自己即使有 “ 道 ”,如与圣道有违,也是不能立、不敢立的。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人的感情是需要抒发的,即使是以传承道统自命的人,他们写文章首先当然是载道,但也不免要抒发感情。
例如,唐代韩愈以继承孔子道统自命;但是,不但他写的诗是抒发感情的,连散文亦然。他那一篇有名的《原道》,顾名思义,就能知道,他“原”的是“道”。但是,谁能说其中感情成分不洋溢充沛呢?
又如宋代的朱熹,公认是专以载道为己任的大儒。但是,他写的许多诗歌,淳朴简明,蕴含深厚,公认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千载传诵。
如今,学科门类愈益繁多,新知识濒于爆炸,文人学士不像从前的人那样有余裕来钻研中国古代典籍。
他们很多人也忙于载道。载的不会像古代那样是孔孟之道,而只能是近代外国圣人和当今中国圣人之道,如临深履薄,惟恐跨越雷池一步,致遭重谴。
可以想象,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有文采的。其他不以载道为专业的学者,写文章也往往不注意修辞,没有多少文采。
有个别自命为作家的人,不甚读书,又偏爱在词藻上下“苦”功夫,结果是,写出来的文章流光溢彩,但不知所云,如八宝楼台,拆散开来,不成片段。有的辞句,由于生制硬造,佶屈聱牙,介于通与不通之间。
二、 才、学、识
季老在文中说:“我认为,要想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应该在四个方面下工夫:理论、知识面、外语、汉文。”
唐代刘知几主张,治史学要有才、学、识。理论属识,知识面属学,外语和汉文属才。
1、 理论:
现在一讲理论,往往会想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就是实事求是。把黄的说成是黄的,是唯物主义。把黄的说成是黑的,是唯心主义。
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古今中外一些所谓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也要认真学习。
百分之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百分之百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是没有的。
古语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所谓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有不少东西值得学习的。
2、知识面:
无论探究的范围多么狭窄、专业,只有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上,眼光才会长远,研究才能更深入。
此外,对于西方当前流行的各种学术流派,无论认为多么离奇荒诞,也需要加以研究了解其轮廓,不能简单地盲从或拒绝。
3、外语:
外语的重要性,尽人皆知。这种语言,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不但要能读,能译,而且要能听,能说,能写。
4、汉语:
在这里提出汉语,也许有人认为是非常怪异之论。“我还不能说汉语吗?“我还不能写汉文吗?”是的,你能说,也能写。
然而仔细一观察,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的汉语水平是非常成问题的。
现在互联网信息泛滥,微信,微博、朋友圈的的消息,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别字、病句。
想要写一篇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认真下功夫。
汉语水平掌握到一定程度,想再前进一步,比学习外语还难。只有承认这一个事实,汉语水平才能提高,别字、病句才能减少。
上面讲了四个方面的要求,这些话都属于老生常谈,都平淡无奇。然而真理往往就寓于平淡无奇之中。
三、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尽管与王国维的思想有天渊之别,他所谓 “ 大学问”、“大事业”,或许与我们了解的不太一样。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思是:在秋天里,夜里吹起了西风,碧绿的树木都凋谢了。树叶落了,一切都显得特别空阔。
一个人登上高楼,看到一条漫长的路,一直引到天边,不知道究竟有多么长。
王国维引用这几句词,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立志做一件事情时的情景。志虽然已经立定,但是前路漫漫,还看不到什么具体的东西。
说明第二个境界的词引自柳永的《凤栖悟》。意思是说,在工作进行中,一定要努力奋斗,刻苦钻研,日夜不停,坚持不懈,以致身体瘦削,连衣裳的带子都显得松了。但是,他并不后悔,仍然是勇往直前,不顾自己的憔悴。
第三个境界最为关键。当立志做一件事情以后,必须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成功。
在工作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一定要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决不容许有任何侥幸求成的想法,也不容许徘徊犹豫。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
工作是艰苦的,工作的动力是什么呢?对王国维来说,工作的动力也许只是个人的名山事业。
今天的工作动力与王国维时代比起来,有天渊之别了,所谓不顾身体的瘦削,只是形象的说法,决不能照办。
在王国维时代,这样说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既要刻苦钻研,同时又要锻炼身体。此外,我们既要自己钻研,同时也要兢兢业业地向老师学习。
说明第三个境界的词引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到处找他(她),也不知道找了几百遍几千遍,只是找不到。猛一回头,那人原来就在灯火不太亮的地方。
中国旧小说常见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王国维引用这几句词,来说明获得成功的情形。
一个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于是就苦干、实干、巧干。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可以不必过分考虑。只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得火候够了,成功自然就会到你身边来。
愛讀書,也愛旅行;
愛詩詞,也愛Guitar ;
愛書法,也愛写作;
我是Lindsay語絮,看书慢+写文也慢;
请叫我“蜗牛”小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