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到了携程事件的报道,特别是晚上回到家看了视频以后,我真的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怒火。又气又心寒,因为这样的事情肯定发生了不止一次,肯定不仅仅在这一个地方发生过。
我们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现实?
今年年中,杭州的一户女主人以及孩子们被保姆纵火困在屋内,不幸全部身亡。保姆被警方逮捕,判决入狱,然后呢?说不定出狱以后,在零门槛、需求旺盛的保姆市场,又找了一份工作。在不需要背调的情况下,继续为下一家人带孩子。再看各地形形色色的保姆虐童事件。保姆被解雇,然后呢?不足以构成犯罪的保姆,仍然在这个行业里继续干。
而针对幼儿园来说,有研究表明,随着全面二孩放开,到2021年我国幼儿园预计缺口近11万所,幼儿教师和保育员预计缺口超过300万。面对这么大的需求市场,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机构纷纷涌入,通过第三方获批开园,再降低标准去招聘教师。有没有教师资格证已经不是区分教师素质的标准了,证能看得出老师是否喜欢小孩吗?证能看得出老师是否会有暴力行为吗?不能!这次事件中的老师还有证呢。我知道有部分持证者只是把幼师当做一个不得已的谋生手段,拿着不高的薪水,为所欲为地“管理”自己的班级。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法律上,中国并不像美国有虐待儿童罪及相应惩罚,但2015年8月29日正式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教师虐待儿童,“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修正案》同时强化了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职责,“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其他一些法规也对虐童的行为做了范围内的惩处规定。但是,法律始终是一个事后手段,犯法的人受到了应有的惩治,但孩子的身心却受到了创伤,哪些父母愿意看到?
防范于未然,我们该怎么保护孩子?
1.入园多考察,老师远远比校舍条件重要
作为市场营销人,我会对任何宣传资料持一个怀疑的态度,因为我知道只有自己去求证和考察的结果才是真实的。无论校方在硬件建设和理念宣传上做得有多好,我们都得把目光聚焦在孩子每天接触最多的人身上,也就是老师。建议去考察幼儿园办学资质、老师的资质和背景,如有机会,和老师来几次简单的交流,让孩子也提前见见老师,考察老师的性格特质以及对待孩子的方式(当然,也很有可能防不胜防,只能说一定概率排除了不合适的老师)。
2. 留意孩子每天入园的变化
父母只要细心观察每天孩子回家的状态,和孩子交流每天园内发生的事(使用“是非”的问答方式),就能大致判断孩子在园内的活动状况。孩子是不会隐藏情绪的,而情绪是他们对于经历的客观反映。
3.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父母首先在家里要尽量避免打骂和吼叫的行为,对孩子保持充分的理解和倾听,让孩子遇到事情了能主动告诉父母。其次,可通过绘本和实际例子,让孩子了解身边的危险因子,树立危险意识。
直面冲突时,我们该怎么维权?
1. 冷静但立场坚定
此次携程事件中,我特别心疼但也很敬佩这些妈妈。在得知自己孩子被虐待极度生气的情况下,仍能尽可能克制情绪,坚定地去讨说法。就包括第一位发现孩子受伤的妈妈,也是先通过微信很客气地与老师沟通,努力去探寻和还原事件真相。一心向善,但我们绝不会姑息任何一丝指向儿童的恶。
2. 保留一切证据,共同付诸法律手段
现在,微信留言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使用的。就包括此事件中的后续沟通语音及监控录像,都可以作为必要证据。有妈妈给孩子做了伤势鉴定,这也是很机智的做法。
任何形式的儿童暴力,我们都是零容忍。为什么我们要发声?要联合众人力量去推动法律的执行?因为我们对于暴力的忽略或者无动于衷,很可能就导致了下一个孩子的受害。我自己在儿童教育行业工作,深知孩子的单纯和可爱,我不希望这个社会用原始的恶去对待孩子。为孩子筑起保护网,呵护他们成长,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责任。
注:文中关于幼儿园及保育员缺口的研究的作者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政策研究所教授李玲,以及硕士研究生杨顺光、张兵娟、殷新,摘自《学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