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来,标题来自对传统谚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无成”的“篡改”。
说起来的话,有点卖弄之嫌,正涂鸦此文的这家伙,这介老男人,这个老顽童,再十头八年,年龄就达国人的平均寿命(73.64岁,男性)了,一辈子快要交代了。其唯一可夸耀的是,这厮乃1977年全国高考重启后,一座三千余人的大村子里最早走出的大学生。其他呢都扯淡,不值一提。
参加高考前由于学习成绩出色就稍有点名气,被录取后读的又是中文系,大学也是比较著名的。毕业后又教中文直至眼下退休多年,故而与一直未与在村里的老家人脱离联系。干嘛呢?就是生了娃娃——不论男孩女孩——烦你给取个名。一而再再而三便城里习惯。
因了这个,笔者对日日接触的国人名字也捎带做了点钻研,那就是,健在的人群里,男性名字里被使用最多的一个字是——“生”,女性名字里被使用最多的一个字是——“英”。笔者在村里上小学时男同学里就有三个“生”。女同学里有两个“英”。人之取名最忌讳的是记不住,名字是用于交际的,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可能会给交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就是,命名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多音字,以确保名字的简洁明了和易于沟通,不至于混淆。若果说还有的话就是,要顾及农村家族里的辈分字号。
所以到《二〇二三年全国姓名报告》中,“伟”已是全国使用最多的单字名。2022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依次为泽、梓、子、宇、沐等。与2021年相比,汐、芮、霖、航等字受到青睐。男性新生儿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沐宸、浩宇、沐辰、茗泽、奕辰、宇泽、浩然、奕泽、宇轩、沐阳;女性新生儿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若汐、一诺、艺涵、依诺、梓涵、苡沫、雨桐、欣怡、语桐、语汐。
国人有句话,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无成,这说明国人特别注重起名字这件事。现在很多人连家里养的狗猫下崽了取个名字都很要很慎重呢。而每个时代人的名字,都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传达着那个时期共同的文化追求,可以说,一看名字,就能大致猜出来是那个年龄段的人。
犹记建国后的新中国,人民豪气干云,那个时候的整体气象就是革命,所以“建国、建华、国强、国昌、超英、国红”等名字最吃香,女的则是“兰、珍、香、素、梅、菊”等用的比较多;后来抗美援朝,又有了一大批的“拥军、抗美、援朝、卫华、保国、学军”;到了文革时期,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风气下,“卫红、卫兵、爱武、红旗、向东、向红”则蔚然成风。
八十年代后,单字名流行、寄托个人美好期盼。
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是个百花齐放思潮涌动的时期,那个时候,流行起单字的名字,所以重名现象比较突出。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张伟、李刚、王伟,李娜、李娟、张兰等等,名字里寄托个人美好期盼。每一个80后,都会在自己认识的人里找到至少一个叫张伟、李娜的人。总之,男的一定要伟、凯、勇、杰、帅、军;女的就一定得娟、芳、丽、英、娜。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年代后叠字名流行,用词更加丰富雅致。
90后的孩子父母更加的有丰富的时间和诉求,所以名字更雅致,用词更多元化,男的名字实现了从“伟、超、勇、杰”到“晨、飞、宇、鑫”的跨越,女的名字则从“娟、艳、芳、敏”升级到了“佳、雅、雪、倩、珊”。
另外就是单字的名字少了,叠字的名字多了,尤其是女孩子,相信我们在生活中也一定会认识几个娇娇、燕燕、姗姗、丽丽、丹丹、婷婷、冰冰·······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取名字的谚语:
"不怕生错命,就怕起错名;好儿易生,名难起。“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字。”
“不怕生错名,就怕起错名。”
“男不带天,女不带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