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明治”六月“每日书”的主题是童年,我准备参照其中给的问卷,每天从一个主题回忆下童年。今天的题目如题。
爱玩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停变化。很小很小的时候,跟着姥爷一起做中午饭,洗米的时候,姥爷会把漂在水面上的质量不好的米粒挑出来,我拿一个小药瓶把这些坏米粒收集起来,拧开盖子数着数往瓶盖里倒米粒,这是最初的游戏。
长大一点后,积木成了我的好伙伴。记得东屋床下面有一个大纸箱,里面盛着各种零散的玩具,其中有一套塑料可拼插的积木,还有一套木积木,我喜欢把它们摊在客厅的地板上,头顶电扇吹着,度过了许多个聚精会神的有趣下午。
后来开始跟院子里的小朋友们瞎玩,主要花样有:去别人家里玩;骑自行车;利用地形展开竞赛,比如从这侧的马路牙子跳到对侧,从水泥墩子上跳下来等;采集类游戏,比如从装修垃圾里捡彩色的六边形瓷砖,还有一种不知哪来的塑料戒指,反正在野外环境里这类东西很少见,会被当成宝贝珍藏和交换;自然游戏,比如挖竹笋,摘牵牛花,这两类东西是可以放在嘴里吸出甜汁的,再比如核桃树落叶时满地都是枯萎的茎,一头粗一头细,柔韧度视枯萎程度而不同,对此我们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手拿粗的一端使劲甩,有挥舞马鞭的手感和声音,一种是一人选一根茎,两人的茎从中间勾在一起朝两个方向用力拉,看谁的茎能把对方拉断;还有磨砖粉过家家;还有各种跑的游戏,比如“三个字”、捉迷藏等等。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游戏项目真是丰富啊,而且有就地取材的特点,不像现在的孩子,无论场地还是玩具还是规则,都是准备好的,我小时候的大部分游戏,都是小朋友们自己创造的。
进入小学,各个片区流行的游戏在大熔炉中实现了广泛交流,同时,又有很多作为体育项目的玩具出现:跳绳、毽子、沙包最为流行。还有一些商业主导下的新项目,所谓商业,小学门口的流动摊位是也,:干脆面吃出的圆形硬纸板或塑料板,上面绘有三国人物,搜集来玩“扇板儿”;悠悠球;塑料绳编手链等等。低年级时,班上男生还发明了一种类似演戏的游戏,发起的男生做皇帝,围绕几个女生做后做妃,现在想来那大概是直男癌的早期征兆吧,哈哈,也或因当年还珠格格正在热播。春天养蚕,养小鸡仔,捡梧树毛,那些阳光灿烂、无忧无虑的日子,果真离我们远去了。今天的小朋友,不知是否会感受到一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