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直接决定了其获取知识的能力。
良好的思维品质源于什么?训练。可目前的语文课堂上,思维训练严重缺失,无效问题比比皆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升和发展,而教师本人也囿于井天,既无视野,又无胸襟,所见不过井口,所说仅是他语,自己没有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没有对文本的高度把握,自然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思维训练方式。
有效的甚至高效的课堂是可以追求而至的,教师课堂追问艺术就可渐渐趋近此种境界。笔者在《台阶》一课中就尝试以追问不断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并引领其向纵深方向行走,学生在与老师艰难的对话中挑战思维极限,在突破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深度的愉悦感。(具体内容此前发过)
为何追问会有如此效果?我们可以回到问题本身。现在课堂上很多问题流于形式,学生不需要思考,张口就能答,或者到文本中一看即知,这样的问题设计太缺少思维流量(程红兵校长提出),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固化,且无法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对于事物的认知、对于世界的认知都将难以深入。而追问的过程是让学生逐渐走入文本深处,从浅而深,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训练方式。举个例子,分析人物形象,我们问学生这是什么样的人呢?学生概括回答,自然很简单。教师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会到文本中寻找相关描写或者评价性语言,或者自己概括事件,印证其人物形象。这是浅层思维,是可以很快解决的问题。教师继续追问,你从那个词语中最能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什么?这是比较高阶的思维。学生由段而句,由句而词,去寻找最核心的那个词语,并且将此中深意与人物内在的性格特点联系起来,这就是贴着文字“打滚”,在与文字的相爱相杀中发现作者情感的密码,发现文字深处潜藏的独特的言说方式。教师在追问中,一点点引学生思考,实现思维的有效训练。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对教师而言,在课堂上采取适当的追问,会让学生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久之,思维品质会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