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位刘姓同事是刘家坪人,他曾向我夸口南康坝的风景很好,特别是水坝峡谷内景色简直绝美。于是我就多次幻想着那里的绝美,有几回还起了去看看的心思,却竟未成行!
终于,在一个刚过去的周末,尽管天下着雨,我去了一趟南康坝!若是从桑植城里出发,经珠玑塔,过双元坪,再翻过一个垭口,就是目的地;全程只花了二十来分钟的时间哩!
这是一个在四望山下,酉水南面的一个小村庄。酉水从两面狭窄陡峭的峡谷里冲出,由东往西往南形成一个弧形,河水南面淤积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坪台之地,这就是现在的南康坝。
酉水河北岸直抵山根,也有十几户人家,叫“流斗峪”,是属于另外一个村关溪涧村的一个组。至于“流斗峪”的叫法,我猜应该是北岸的村人见酉水从上游峡谷中冲出,河床渐宽,又弧形环绕向下流去,酷似“牛肚”,故此峪谷应该是“牛肚峪”的误称吧?
以前酉水两岸的人家因一水相隔,少有往来;现在建有被称为“友谊桥”的水泥石桥一座,往来极为方便。
虽然我人在南康坝的时候,天下着濛濛的雾雨,但见酉水两岸的村屋皆掩映于青翠的林木中;田野里多半是青都郁结了籽实的油菜;近村的道路边,靠山的地里,有大叶的正在开白花并散发着浓郁清香的成片的柚子树;东面大山似被巨斧劈开的峡口的大坝上冲下的白色瀑流,正发出着宏大的声响,好像是在为雨中村落奏响着连绵不绝的天籁之音!
二
与村中老人交谈,便了解了一些事情:
以前开始时这里并不叫“南康坝”。据说,由于一庹姓人家首居此地,故外人称此地为“庹家坪”。
后来,刘姓李姓熊姓等很多人见这里环境好又极安静,便纷纷落户于此。以前,这里是没有硬化的道路的,只要是雨天,土路经水浸泡,又滑又陷脚,栖居于此的山民若是外出,都得行走于烂泥的路上一一他们深受难行之苦,故名此地为“烂坎泥”。
解放后,县政府见下游双元坪刘家坪有千亩良田,就是缺水;而“烂坎泥”据双元坪刘家坪又近,就规划在此地山峡口堵水建坝,以便修渠引水灌溉下游良田。为了拦河建坝,当时桑植县县政府还向永顺专署打了报告,得到批复后,开始动工兴建的时间是19 53年6月,竣工的时间是19 54年4月。这一次修坝的时候,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围水清基靠得是木制的水车车水;打岩石的施工队有100多人,所用的20多吨水泥是东北生产的,是当时参与建坝的民工从很远的永顺县城用肩膀背挑走山路运来的!
1978年,南康坝改建为石拱坝,坝高由原来的14.5米增至26.5米,坝上弧线长74米。从此,该坝就比以前更具气势了,成了灌溉、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直到现在,南康坝已经不发电了,但仍保留了灌溉功能。南康坝的道路铺成了硬化的炒砂路,进出人行车走极其舒适,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烂坎泥”了!
不用别人告诉你,只要自己想一想,你也会明白“南康坝”的由来吧?如果你还不明白,那我就把自己的猜测告诉你吧:“南”乃“烂”的谐音,又因为坝区村庄在酉水之南;“康”乃“坎”的谐音,寓“幸福安康”之意;而“坝”乃人们与天地斗与自然斗的成果,并且确实造福了该地广大民众。
若是如此,南康坝又如何不秀美呢?!
三
我是在雨天去南康坝的。我虽然得村中老人的指点,撑伞冒雨从酉水南岸的山路上爬上山,又小心翼翼地踏石攀岩落到水坝之上;但因为坝区没有船,我无法划船去游览同事口中那十余里两边皆悬崖绝壁的绝美风光,实在是南康坝此行的一大遗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