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路遥的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人家是从中午开始写作,我今天的早晨也是从中午开始的。本来是八点起床,啃了块烧饼,喝杯水,拿起书来看,看了没两页,眼睛就睁不开,于是继续休息,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啊。
这一觉睡得特别香,睁眼一点多,弟弟给捎来米线一份,炖大骨一份。吃饱喝足,再不干点活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继续读《王崧舟讲语文》看他的课堂实录,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才是语文,这才是语文老师应该有的姿态。
《长相思》从读入手,在学生们一遍遍的读中感知大意,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语境之中。
让学生们回想,眼前出现的画面,夜深千帐灯,把学生带入了情景,理解纳兰性德的愁思,由对家乡的思念过渡到“身在何处”的叩问,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在舒缓的音乐中想象故园的景象,读出身与心的分离,读出相思之长。
最后落点在生命的追问。呈现的词人征途所作《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让学生能凭此而以词人的妻子、父亲、孩子等身份,与词人展开一场情景对话。在一唱三叹的回转反复中,学生体悟到了词人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知道了“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戍边卫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交织在一起。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
《二泉映月》从发现一道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到理解一首曲子,全然进入了“人曲合一”的境界。
教学伊始,开门见山:《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也是无锡一道美丽的风景,自己读文,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一道风景的。在读完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语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通过指导学生的美读,想象,适时地将语言的“感”引向语言的“悟”学生们发现这不仅仅是八个词,而是一首小诗,一幅优美的画。
理解这个人时,把风景描绘的越美,越能衬托阿炳一生的坎坷,理解这首曲,这首曲不仅仅的阿炳对一生坎坷经历的诉说,更多的是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两小儿辩日》王老师准确地抓住了两组关键词语: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这也是引出“辩斗”的先导。通过对这两组词语的探讨,很自然地引向了“辩斗”。
“为什么不辩了?”“孔子来了”!借学生之口,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孔子”的多重角色置换,感悟各自的内心体验,通过由“知”到“智”的思想提升。
《鱼游到了纸上》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对“游”字的第一感受,慢慢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反复触摸对“游”字的体验,为下文教学暗铺“游”线。以“游”为“气蕴”,从“如何游”的铺陈到“何以游”求索,一“游”到底,一气贯之,气蕴十足,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文章是写聋哑人画鱼是故事,但却没有提到聋哑人的自强不息,而是用“静”来概括,鱼不只是游在水里,游在纸上,更是游在心里。只用静下心来,才能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全神贯注,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王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王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值得深思,这样的课就是课的最高境界了吧。
很喜欢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句话,我的学习也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吧,不惑之年才想到要学习,只要开始就不会太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