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首】
又是假期将至。
“中秋放假又打算去哪啊?”,可把“中秋”换成晚上、周末、一切节日,只要在他人看来是空闲而无聊时光。
以前,对话会如此:
“赣州”
“啊!那地方好玩吗?可以组织下,大伙一起出门远游哈?”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计划与考虑,赣州没去成,将就着可能就成了广州一日游。
而后,各人忙于自己事务,同一问题便成了如此:
“北上”
“具体去哪儿呢?好久没有活动了,不如一起吧?”
“嗯,我打算请一周的假,去一趟西安。”
“西安啊!去过了,那祝你一路顺风啊!”
于是,我可以一个人在路上。
而今,依旧是同一问题,我则回答:
“出门走走,应该没有目的地。”
“啊!真好,真羡慕你可以到处旅游。”
我不会告诉他们我只是想出门而已。
明日,我可能添加一条状态:我已到抚州了。
旅行,总是被我们赋予过多的意义,于一般人,旅行可以用来消磨这无聊的日子,所以享受旅程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可旅途回来之后大多疲惫不堪,大概此次的意义也就成了日后的谈资;于一部分人,为了回家,他们旅行,生命在他们看来就是需要玩出味来,所以,他们在旅行中发现最美的时光。
我也时常在想,旅行于我有何意义?丰富人生阅历,不让自己浅薄粗鲁一生?逃离现实,暂时去到远方放松心灵?还是只为了在旅途中遇见有趣的人,经历有趣的事?这些似乎都可为,又都不尽然。莫非看了自然景观,走了人文古迹就能充溢已经生锈的脑袋?现实不可为,又何寄托于不可确定的未来?旅行当然也不见着有趣。
旅行本身没有意义,不过是把日子移挪到另一处不可见人的地方而已。在这地方,它让我直面自己的焦虑,学会与自己内心对话,正是因为不可知,才能感觉有无限可能。
所以,旅行于我,是一个人的朝圣,我不知前方通往何处,也不知路在哪里,可是我已经在路上。
【之尾】独自行走第三年
第一次总是很难迈出脚步,可是一旦跨出第一步,至少就会继续往前再走一段路了。
第一年,从广州出发,过阳朔,栖息黔东南,走怀化,从京广铁路回府。路上带的书籍是《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遇见了很多的陌生人,匆匆一别。
第二年,去到百色,探天坑,走丛林,在地下漆黑一片体会那种死寂,而后感叹于在鸡蛋上跳舞的人们。带去的书籍是《加缪文集》。遇见了仔天坑边玩耍的孩童,那种天真无邪的笑容和这片贫瘠而美丽的土地只让我感觉这人生的荒谬。
第三年,从赣州北上,带的书籍是《陶渊明集》,也许我只是想寻找心灵安静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