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学校例行是要开家长会了。内容嘛,我想无非也就是敲个警钟,重视成绩,查补好短板科目,然后加强学习。
站在家长的角度,我很想给儿子学校和老师提点儿建议:让学生们坚持写周记与精读名著活动。高一的学生自律性还不够强,很多时候只有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压力,他们才能够被迫接受,家长说话不太管用的。
也许我们的社会风气使然,全民追求高分放在了首位,导致教育的目的有点畸形。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培养一种能力,养成一个习惯,成就一点方法,应该还是不难的吧?
我觉得高中生了,无论文理科生,都应该坚持每星期写一篇周记。除不能写流水账外,其余任何内容感想都好,生活的感想,学习的感想,读书的感想,校园的一花一草,师生的一言一行,读一首好诗、一篇散文的心得,写什么都行,但要每篇超过800字。这样不但能练笔,还能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这个习惯对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刚开学时我就跟儿子建议写周记,他说没时间。我不是一个光说不练的家长,为了以身作则,我已经在简书连续写了21天日记,写得如何暂且不论,但是这件事我坚持做到了。亲妈做到这个份儿上,我也挺佩服自己的!
特别赞同作家苏童说的:“写作某种意义上就是自我修复世界观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刻意的改变,而是自我修复,呈现在作品中,就是看待世界的目光变得温和”。而且每个年纪看问题的想法不一样,这个年纪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他年之后回望,应该是有趣的。
我跟儿子说:你现在应该开始多读经典了,能存在30-50年以上的名著,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就象你如今,能喜欢德彪西也喜欢梁祝一样,经典的东西经得住推敲与考验,所以深入人心。好书不仅能塑造一个人的品位,还能影响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说没时间,每天作业写不完。
其实我很想给老师建议,班级能否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就是全班每月读1本书,然后互相探讨心得体会。读小说就很好,小说可以体会人生,由老师或家长推荐,或同学们推荐自己喜欢的都行。
在书里,他们可以对这个世界的有更多认知,对人性有更深入的了解。班级花了那么多班费买的书,是不是没几个人看,都落了灰尘?学校那么大的图书馆那么多名著,有多少学生借书回去读?
如果现在开始读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每人至少可以读完20本经典名著!相信多年以后,全班共读一本小说的过往,必将变成全体师生的美好回忆!
处在碎片式阅读的速食时代,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是浅显的。特别是考试、排名、拿高分为目地的教育方式里,还有多少家长愿意放任孩子,持续性阅读、长期阅读、没有目的性的阅读?我们做家长的真应该反思。
真的衷心希望孩子们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习惯是可以培养的,这个习惯可以让他们受用终生。相信将来有一天,他们定能体会到现在的流行语“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有时候真觉得亲妈做的太不容易了。小时候陪读,只要有时间,每个周末陪去图书馆泡半天,再借8到10本书1-2周内读完,每本书十万字左右。为了帮他筛选,我得先读了,认为哪些他会有兴趣的推荐给他读。
小学时读的书确实多,高峰期每年能读五六百万字,这个陪读坚持到小学五年级。所以他小学的语文成绩,基本上除了作文扣两分之外,其余的一向满分。中考时语文139分,总分730分,在全广州9万多考生中排在前2400名左右。
从小到大没要求过他的成绩,也没补过任何课,更没起过早贪过黑,然而一切都水到渠成。当然未来是充满变数的,但到今天为止,他在我希望的轨道里正常运行着。
小学时老师很注重阅读,每周发一张A4纸的表格,每周一到七,读了哪些书,填进表格里,再写几句感想,家长签名,学校每年搞书香节,评选书香少年……但那时读的再多,也是浅显的儿童读物。
如今的年龄应该读经典了,我也早已放手,他总拿功课多做借口,也不知道是不是功课真有那么多?他这种走读生,每天在校时间至少12个小时,住宿生24小时,怎么可能没时间读几页课外书?如果真的作业大满贯,不知学校能否相应减些?!
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被同学吹捧几句,他就说要注册公众号。注就注吧,虽然如今的公众号好象烂大街了,但只要他能踏下心来,让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点东西,也是好的。然而读书太少,肚子里没料啊,写什么呢?我都替他愁。
送了一句杨绛先生的话给他:年轻人,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