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介绍 Kotlin 中的两个新特性:
-
lazy initialization
(懒初始化),即:推迟一个变量的初始化时机。这是个十分方便的特性,因为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变量直到使用时才需要被初始化
语法:Initialization by Lazy
(懒初始化)
例如:val myUtil by lazy { MyUtil(parameter1, parameter2)}
上面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MyUtil
类型的对象。MyUtil
类型的对象只创建一次,就是第一次使用myUtil
的时候. -
Late Initialization
(延迟初始化)
语法:lateinit var myUtil: MyUtil
设置好延迟初始化后在以后的某个函数中
myUtil = MyUtil(parameter1, parameter2)
进行初始化
大致来说就是将初始化与定义变量分离开来。
为什么有两种方式?使用场景如何?
尽管两种方式有着相同的理念,本质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简单地看下变量的类型,一个是 val(值不可变),另一个是 var(值可变)。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使用场景单例变量
有时,我们需要的只是变量的单个实例,全局共享这个变量
MyUtil getMyUtil() {
if (myUtil == null) myUtil = new MyUtil(param1, param2);
return myUtil;
}
这在单例模式中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可以确保所有地方访问的都是同一个实例。同时也能保证这个对象只在我们需要时被创建。在这种情况下,Lazy Initialization(懒初始化模式) 将很有用。
初始化一个不可为空的变量
在 Kotlin 中,我们需要预先定义好一个变量是否可为空。这使得编译器能在编译时识别出潜在的 null 对象,以避免 NPE (空指针异常)。
因此,对于一个不可为空的成员变量,当类被创建时,它必须要被赋予一个非空的值。如果在类被创建时,初始化这个成员变量的所有依赖对象都已经准备好,那当然就不是问题了。不幸的是,有些情况下,这些依赖对象(例如上述例子中的 param1 和 param2)需要等到相关依赖对象都准备好了才能给它初始化。
基于这种情况,lateinit(延迟初始化模式) 给我们带来了便利,Kotlin 以优雅的方式允许一个成员变量在定义时是未初始化的,之后当一切准备就绪了再执行它的初始化。。
使用依赖注入的变量
如果你在 Kotlin 中使用了依赖注入框架(例如 Dagger2
),那些预先声明的变量也无法成功初始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 lateinit
关键字确保变量在稍后将被初始化。
@Inject
lateinit var myUtil: MyUtil
实际上,lateinit
关键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在 Kotlin 中明确地引入的。
何时用?用哪个?
上述例子仅是一小部分使用情境。事实上只要是不可为空的变量,很多情况下都是适用的。有一些简单的规则来帮助你决定该用哪一个模式:
- 如果是值可修改的变量(即在之后的使用中可能被重新赋值),使用
lateInit
模式 - 如果变量的初始化取决于外部对象(例如需要一些外部变量参与初始化),使用
lateInit
模式。这种情况下,lazy
模式也可行但并不直接适用。 - 如果变量仅仅初始化一次并且全局共享,且更多的是内部使用(依赖于类内部的变量),请使用
lazy
模式。从实现的角度来看lateinit
模式仍然可用,但lazy
模式更有利于封装你的初始化代码。
综上所述,不考虑对变量值是否可变的控制,lateinit
模式是 lazy
模式的超集(不是继承关系,而是lateinit便利程度大于lazy),你可以在任何使用 lazy
模式的地方用 lateinit
模式替代,反之则不然。但在可能的情况下,请尽量使用 lazy
模式,因为 lateinit
模式在函数中暴露了太多的逻辑代码,使得代码更加混乱,相比而言,lazy
模式更好地封装了细节,且更安全。
总结而言,对于变量的初始化,优先选择 lazy
模式,其次再考虑 lateinit
模式……实在不行,选择最原始的方法手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