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篇《控制才是瑜伽的终极目标》发出来后,身边的一位好友询问我一个问题“哪个阶段开始发现自己不止在做体式了”,我一时语塞,于是我开始回忆,才有了整理这篇文章的想法。此文将分三期梳理分享。
提起瑜伽,一方面很多人会说瑜伽是反人类的,瑜伽老师应该都是练舞蹈出身的,或者很多人会认为自己身体太僵硬了不适合练瑜伽等等。另一方面,市面上很多瑜伽培训机构为了博人眼球打出瑜伽打造s型完美身材、15天瑜伽开胯等广告,或有大量文章描绘瑜伽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三年…发生了怎样惊人变化等等。是否是这样?唯有亲历者,并长期坚持的人才能见证和发言。
认识瑜伽
10年前我开始接触瑜伽,因种种原因中断练习,近4年来才持续练习。当初对瑜伽市场没有深入的研究,只能选择较大规模的健身机构瑜伽馆,接着就是尝试不同老师的教学,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课程并相对固定下来。因没有专业人士的意见,为了更快了解瑜伽,更好地习练瑜伽,也阅读了不少关于瑜伽的文章和书籍。若要回答前面【编者按】提到的问题,我应该就是在习练初期就体会到瑜伽不仅仅是体式,作用也远不仅仅是课堂那60分钟。
瑜伽不仅是一项健身项目,它是古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是作为身心灵修行的道路。现代意义上的瑜伽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流行,至今未衰,而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但它于我们似乎还很陌生、很神秘。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梵文的“瑜伽YOGA”派生自两个字源:一种是“结合”之意,即个体自我与本体大梵的结合、统一;另一种即“集中”,解释为一种贯注于冥想对象,进而达成高度专一于平衡稳定的精神状态。同时瑜伽是一种分离,把高度纯净的意识,从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中抽离、提炼、提纯出来。两个派生字源,我体会最深的当属第二种,毕竟我们都是凡人,在习练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收获第二种字源。这些收获已经通过过去的文字呈现出现,并将继续进行下去。
瑜伽有很多类型,在现代西方,瑜伽最强音属于哈达瑜伽。“哈”、“达”代表着太阳与月亮,所以就有非常经典的“拜日式”、“拜月式”串联体式。中国特色的瑜伽现在市面上还出现了很多号称可以达到理疗效果的疗愈瑜伽,比如肩颈疗愈瑜伽、扭转排毒瑜伽等等,这类课程我还没体验过,但我想来也是基于身体“正位”为核心,只不过体式编排方式不同而已。“正位”是瑜伽初学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下期将作为一个要点详述。
老师的选择
瑜伽入门者或初学者,合适的老师非常重要,这决定你习练的效果,并将一定程度上影响你是否坚持习练下去的关键因素。很多人基础还没学完,就放弃了,不是老师不好,也不是瑜伽不适合你。而是你没有找到适合你的老师。
有仪式感的老师是首选。瑜伽习练前调息、结束前的放松是每次瑜伽的必备环节。习练前的调息,可以让你的心意从外界中抽离,去除杂念,回到当下的关注;结束前的放松可以让因习练过程中带动起来的阳气潜藏,达到平衡。这也是瑜伽有别于其他健身项目不一样的地方,正确的瑜伽可以养气血,但其他健身方式更多地在耗气血。初学者在体验不同老师课程,可以关注老师对于体式编排仪式感环节,这样的老师更能给你带来瑜伽的享受。对瑜伽有仪式感的老师她尊重瑜伽,而尊重的前提一定是了解瑜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性。
在习练瑜伽初期,大课里有一个比较受欢迎的老师,经验丰富,课自然也上得比较好,但每次下课后,我都会觉得心意难平、烦躁不安。那时候的我呼吸短而急,肌肉力量和耐力都较弱,而这位老师的课是强化型的,我当时无法接收她强大的磁场,反而带来了焦虑不安。那时候并不懂这些,但当时因为身心不适,也是果断选择放弃,换了别的老师的课程,而这些老师的课大都偏向治愈型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天生就容易竞争,力争上游,尽量避开那些强化型的课,试试治愈型和强调整体调整课,让身心循序渐进的成长。反之,强化型课程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除此之外,我会更偏向喜欢会使用内观引导词上课的老师,毕竟瑜伽不是做体操,也不是舞蹈练习,更不是耍杂技,它只是通过外在的体式引导对自我的关注,关注你在习练过程中内在的变化,从而对身体、呼吸以及心意带来稳定、平和。因为瑜伽是要为自己的生命服务的。
伽音
2019.9
(待续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