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书籍,是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写作的书籍。
得到的香帅解读书籍《钱从哪里来?》,说到在2019年,中国人收入的中位数会超过一万美元,从发达国家来看,一旦收入转入万元这个关卡,服务业会更发达。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环节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假如香帅老师是从经济学告诉我们与别人连接的重要性,这本书就是从心理学阐述与别人连接的重要性。
一、我思故我在,存在主义心理学。我连接,所以我存在。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看来,任何一个人同时存在于三个世界,环境世界,内在世界和人际世界,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人必须存在某一段关系当中。
哲学层面的问题,你是谁?你身在何处?
我就是我,就是一个人,就在此时此地,是一个存在于当下的一个物质。进一步回答,你是谁?
我们的回答通常都是一个与人有关的属性当中。我们的名字就是把我们放置到了家庭当中。我们一定存在于人际世界。
人生是一场分布存储,我们是众多分散关系的集合。不只存在于人际世界,人际世界是一个人存在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孩子有大小名,小名是与家族连接的属性,构建与家族的连接。
大名是孩子与社会的关系。
大概13-14世纪的时候,北极的格林兰岛中有维京人和因纽特人。因纽特都靠吃鱼活下来了。维京人却饿死了,因为他们不吃鱼。
一群维京人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吃鱼。假如岛上只有一个人,那他还会即使饿死,也不去吃鱼吗?
当一个族群发生危机的时候,总有一个会挺身而出,去保护自己的族群。
不光是积极的品质,嫉妒这样的消极的品质也会在族群中出现。比如信仰。
除非组成一个群体,否则一个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特定的族群特质。
人存在于选择和关系当中。人选择了什么关系,就是在构建自己与他人连接的关系。
二、假如失去了跟外部的连接会发生什么?
这会损害一个人的存在感。存在感是一个人的曝光度吗?存在感是我们在一段关系中,被回应的一种感知度。一旦建立在关系层面的存在感失去,如果没有得到回应。我们就会失去感应自己存在的感觉。比如老师对我们视而不见。我们的存在感就受到了伤害。
比如我们感觉到世界离我而去。弗洛伊德得了口腔癌,他无法与别人沟通连接。压垮他最后的一根稻草就是他的宠物狗都不理他了。
维护自己的存在感就是在夯实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地基。
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来建立存在感,不管是画一幅画还是唱一首歌,本质上就是在创建存在感。
一件艺术品从完成的那一刻起,就等我们为了和世界沟通。我们创造了一种语言。
不断创造作品的艺术家就是一直在保持与外界的连接,保持存在感。
但是如果我们受到威胁或者恐怖的情况下。我们不敢与别人建立关系。不跟人联系会让自己的存在感降低,伤害会减少,有些人会强行关闭自己的存在感。有些人会通过肉体的痛感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不管你是谁,经历过什么,存在感是一个人最本质的需求之一。
三、我们应该怎么跟世界建立足够的连接?
是否建立了足够的连接,要看我们是否为他人提供了价值。比如袁隆平和屠呦呦。他们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嵌入到了世界的深度。他们的存在感就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