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宏声,不是《昨天》的昨天

贾宏声,不是《昨天》的昨天  2010

  贾宏声死去的前几天,我在路上胡思乱想的时候还想起了他,其实不知道他的名字,想的只是《银蛇谋杀案》里酷酷的男主角。

  《银蛇谋杀案》算不上很好的电影,在电视上看的,典型的80后90前那段风格的国产片。当然,现在的普通国产片仍然很大程度地保存着那种学院气息浓郁的表演化。记得《银蛇谋杀案》,实际只是记得贾宏声。

  那段时期的电影,至今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夏钢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黄建新的《轮回》等。男主角雷汉等人,还有贾宏声,因为个性鲜明,都挺喜欢的。在我眼里,他们和那些矫揉造作却一脑袋糨糊的所谓明星不一样,有气质,有内涵,甚至弄不大清楚电影里的他们究竟是在扮演,还是在表达自身不羁的个性。那时的王朔狠狠地抓了把当时思想上走投无路正憋得团团转的青年一代的痒痒肉,他的书和电影算是让大家长长地喘了口气。“王朔年”还有个叶大鹰的《大喘气》,可惜已经找不到了。

  知道死者就是《银蛇谋杀案》的那个,我是真的给惊了一下。网上把他这些年的事儿给抖落了个底儿掉,笼统一归结也不复杂,看几眼就知道了大概。当时立即就找张扬的《昨天》,但是根本没有。这两天又找了下,不出所料已经出来了,下载资源显示联结点还不少。

  据说《昨天》是个真实还原的作品,于是就当做贾宏声真实生活再现来看了,虽然片子里满眼都是专业摄制组的产品,没看出哪里有所谓的真实录像素材。

  片中有意无意地把贾宏声颓唐状态的源头归结为吸毒,总共将近两小时的长度里,大部都是贾宏声乖戾的生活,最后是个光明的结尾。影片若不是贾宏声死去,在国内没人知道,这不足为奇,但居然在国外还获了个奖,不得不令人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

  贾宏声是个个性很强的人,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叛逆的阶段,特立独行,追求个性的张扬。但贾宏声错在不肯屈服,不肯想其他人一样从“年少轻狂”到“懂事儿”,再到圆滑通达。他也错在太有思想,太执着于生命中的困惑。自古以来,思想的高度从来都与痛苦成正比,而对于个体来说,诸如“本我”的探索、生命的本质等等迷惘注定无法得到解答,所以解脱痛苦唯有投降一途。大多数人也正是选择了抛开这类困惑,主动去适应普遍人群的传统生活轨道,接受并按照通行的标准把生命运行下去,直至终点。

  但贾宏声等少数人坚持着自己的生活,他们不认为大众的观点一定是最正确的,或者宁愿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去寻求、选择自己生命的状态。于是他们成为另类,而另类是不容于世的,即便你与世无争地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接触也不行,外界的力量会强行剥开你的遮蔽,把你硬性地纳入通行的轨道上。作为个体,贾宏声们无法抗衡,也无从逃避。

  至于吸毒,绝不是贾宏声“另类”的原因。都知道演艺界吸毒很常见,作为拯救者的导演张扬好像也吸毒。贾宏声在圈中染毒,继续和平常一样在圈中生存,也有个个正常的女朋友周迅。如果周迅一直是个普通演员,他两人拍拖实在是再正常不过。可惜后来周迅成名了,按照公认的标准就是成功了,而贾宏声则是“失败”的人,巨大的阶差使这两个名字让人觉得很难并列。即便在贾宏声死后,这种阶差仍然明白地显示了出来。

  报道上说,贾宏声不以金钱为某种标准,他会问“钱对于生活真的那么重要吗?”他抽两块钱的烟。在片场如果买罐可乐给他,他会非常感激,要是买大瓶可乐,他会受宠若惊:“真的可以吗?”

  《昨天》里的贾宏声不满意自己的表演,也看不惯别人的表演,认为那都是假的。

  但贾宏声还是拍了《昨天》,重演了过去的自己。在影片的最后部分,他回到装修一新的家里,骑着自行车在耀目的夕阳里张开双臂。

  影片灿烂的结尾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涵义,可惜随着贾宏声的死,这个涵义很讽刺地破灭了。贾宏声认为自己的表演都很真实吗?无法知道,也许当时他真的努力希望自己冲进大家希望的光明,也许他出院回家时真的装修一新,用父亲接戏赚的钱,用他认为在生活中不重要的钱。

  《昨天》重现了贾宏声迷惘中的日子,为了使其成为影片,人为地确立了一个救赎的主题。父母的巨大付出,一个个朋友的陪伴,光明的结尾。但影片里救赎贾宏声的手段终究是什么呢?没错,是精神病院的捆绑。不羁的贾宏声不被感动,不放弃自己的思索,但被牢牢地绑在精神病院的病床上以后,他认错了,他保证听话了,他肯吃药了,他承认自己不是列侬的儿子了,他能配合通过专家组鉴定证明自己不是精神分裂了……

  在精神病院的几根布条面前,所有人的艰忍与付出显得那么苍白可笑。

  贾宏声死了。

  张扬想过拍《昨天》的续集吗?在那以后他还拍了素材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