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笔记(16)

变奏曲,一段旋律究竟能变几次形?旋律如果可以像变形虫一样的变化,可以创造出什么样的效果?

会变形的旋律:

古代在欧洲的音乐家,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曲家,通常会通过写变奏曲这种音乐形式来作为作曲的练习。

那变奏曲长什么样子呢?就是它会有一段主题旋律,然后作曲家会拿这个主题旋律,把它扭来转去,变成另外一个旋律,但它又有那么一点点像它原来的主题旋律,有点像电影电视剧的改编,大的故事梗概没变,读者依然可以看到原来的样貌,但叙事的方法可以大相径庭,甚至删减或增加好多别的内容。

就拿这首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做为示范。

图片发自简书App

通常第一段一定是主题旋律,也就是现在看到的这首《小星星》,当它要进入第二段的时候,主旋律就会开始出现变化了。而这个旋律上的变化,是根据第一段的主题所发展出来的。

那你知不知道莫扎特这首《小星星变奏曲》总共变奏了几次呢?答案是12次。

贝多芬的《欢乐颂》,这个旋律非常的好听,又琅琅上口。上完了之前的课程,你肯定也能说得出这个旋律为什么可以这么的洗脑。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因为它的乐句非常单纯,而且有很多的重复乐句,这一句结束后你可能会期待重复回到第一个乐句,是吧。

可是它的原曲可不是这样的,它让最后重复的乐句抢快了一拍,而就是这个抢快,一个小小的变形,让你在理所当然的期待中,增加了一点意料外的惊喜,使得这个简单的旋律变得更加有艺术性。

这个洗脑的旋律是来自于贝多芬《九号交响曲》(又名“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贝多芬与《九号交响曲》

告诉你一件事,贝多芬的《九号交响曲》是在19世纪,也就是1817年,由伦敦爱乐协会委托贝多芬创作的,贝多芬1818年着手开始创作,要到六年之后,也就是1824年,他才写完整个交响曲。

贝多芬早在1793年,就想把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欢乐颂》这首诗谱成曲,然后在1808年他创作了一首《合唱幻想曲》,把合唱团加到作品里,用乐团把合唱团引出来,到1824年就成就了这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九号交响曲》。

根据史料记载,为了这个作品的首演,贝多芬还亲自钦点了合唱团的女高音跟女低音,然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之前,贝多芬已经12年没有公开亮相了。所以大家非常的期待,不过首演前乐团只排练了两次。

所以当天演出的时候,耳朵已经彻底失聪的贝多芬,亲自坐在台上坐镇指挥打拍子,但因为他那个时候已经全聋了,所以舞台上真正的指挥是剧院的总监乌姆拉夫。

据说这首曲子的演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台下的听众已经站起来欢呼鼓掌好几轮了,但是因为他耳朵聋了,根本不知道乐曲结束了,还在台上指挥着。

这个时候他所钦点的女低音卡罗琳·昂葛尔从团员的位置走出来,带着耳聋的贝多芬转身面对观众,接受观众的欢呼跟掌声。

当时皇室的最高成员接受起立致敬最多也不过三次,但这次的首演,贝多芬接受了五次的起立致敬与欢呼,这让贝多芬非常感动。

这个时候的贝多芬是54岁,三年后他就过世了。特别感谢他为全人类留下这首赞美众生的乐曲。

今天讲的重点:

第一,旋律的变形或者说变奏,如果使用在同一首曲子里,可以增加曲子的可听性。

第二,把旋律的主题放在不同的曲子做变奏,就有可能延伸出更多的创作。

推荐聆听《小星星变奏曲》曲:莫扎特   

《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曲:贝多芬

                                            2018.11.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