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玉米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9期“喧嚣”专题活动。

玉    见

摩托车在绿色大堤上蜿蜒而行,心情随着空阔辽远的景象而澄净。天空湛蓝湛蓝,云彩清爽轻柔。夏至来了,深绿浅绿已渐变为一体,眼眶里满目的绿意浓浓。白、黄、黑、棕和花色的牛群,悠悠地在绿毯上啃着,渴了走过去几米,清澈的江水任其牛饮,它们一点也不着急,不焦虑。天是高的,云是淡的,水是清的,草是香的,无边无垠。赣江水浩浩汤汤,糅了天的蓝,草的绿,云的白,在阳光下晶亮晶亮。神气的挖沙船乘风破浪,压着清亮的水花嘟嘟嘟往前奔去。

目的地很快就到了。我们是来参加江畔玉米采摘节的。

玉米地静静地卧在大堤与赣江之间。这是顺着曲里拐弯的江流,沙土冲积而成的一大片滩涂。稀松贫瘠的土地上,政府铺过草皮,育过油菜,播过花生,均以失败告终。他们没死心,去年引进河南种植大户,犁开一千多亩地,培育甜糯品种的水果玉米,不想今年竟然获得了丰收。

站在大堤上眺望过去,千亩滩涂覆盖着横平竖直的黄绿色方阵,精神百倍的玉米兵士犹如西安兵马俑,排列整齐而威武,江风拂过,青纱帐里一片宁静森严。

远近八乡的人都赶过来了。堤上堤下都是车子,路口许多警察在维持秩序。我们停好车子,随着密密匝匝的人流跑下大堤。

会场就布置在玉米地里。两三亩开阔地被临时清理出来,走上去土壤细软细软的,轻轻吸吮着你的脚板,格外的温柔。来自乡镇学校的小学生,红艳艳的比赛服,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他们在空地里比试足球,烈日灼烧了可爱的脸庞儿,不一会就变得和服装一样红通通,黑黝黝,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美、健康美。

穿过空地往前走,两排卖货摊位挤挤攘攘,鲜榨果汁、烤肠、馄饨、蜂蜜,板鸭,菜籽油、小饰件、小乌龟小鹦鹉小仓鼠……吃的、玩的、看的、乐的,琳琅满目,到处扎满了彩色气球,儿童们新奇地钻进钻出,兴奋异常,一派节日氛围。

靠近密密麻麻的玉米搭了个舞台,台子东侧广告牌上介绍了“乡史”,摆了一排陈旧农具,耧车、扁担、箩筐、簸箕、犁、耙子、木斗竹筛,斗笠、镰刀……老物件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既勾起我们七零后好多怀念,也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围着好奇地问这问那。舞台扯出大大的横幅,八个大字“奔赴美好,只为玉见”,龙飞凤舞。这就是今天采摘节的主题。一轮轮歌舞轮番上场,老年广场舞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劲爆乐队演绎BEYOND的“真的爱你”,台下人头攒动,气氛和天气一样热烈浓重。

终于到了重头戏,采摘玉米体验就在舞台旁边展开。工作人员拦在地头,大袋六十,小袋三十,他们一面用力吆喝,一面给冲进庄稼地的人流扫码发袋子。跟菜市场斤斤计较的讨价还价不同,在这里没人去计算价格是否合适,急急匆匆扫码抢过袋子,闯进了神秘的青纱帐,特殊的营销手段起了作用。

来到这些兵马俑面前,微风小心翼翼地穿过,发出飒飒飒的声响。周围比人高一大头的玉米杆子,宽大厚实的叶子上还残存着未干的晨露,一条条叶脉清晰勾勒,叶子边缘的纤细绒毛在阳光下微微颤动。每根杆子都骄傲地挂着几只胖胖鼓鼓的小宝贝,头顶着一缕缕透明须发,身披绿战袍,胸膛里藏着金光闪闪的“铠甲”。

那边大人小孩分工明确,掰的掰,撕的撕,这一堆那一捆。坐在机耕道上的小朋友们满头大汗地劳作着,一层一层地撕开绿色包裹,露出黄澄橙、颗颗紧实的玉米粒儿,那种“开宝”的喜悦,比期末考试拿双百都要开心。

听说这种玉米可以生吃,我们干脆就在地头捧着胖宝贝现剥现啃,嚼起来水分饱满,齿颊边甜津生香,果真是纯天然零添加的养生食品。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我们吃的东西越来越多,花样越来越杂。可是美味固然诱惑,肠胃却需安宁。饥饿感变成了褒义词,“好吃”逐渐被“好消”替代。玉米、红薯、山药、土豆,这些个原生态食物越来越被我们中老年人重视,就是因为它们无残留,不积食。当它们变成长期的饮食主角,各种吃出来的慢性病也在悄悄地远离。时代在变化,观念在更新。这也许就是玉米能打败其他竞争对手,在这里扎根的根源吧。

大家好多年没见到这么热闹的场面了。民以食为天。庆祝丰收,就应当当作节日来办。几千年前裹着兽皮树叶的老祖宗们,肯定也在这里,和我们一样获取食物。到了晚上他们必定要围着篝火和果实载歌载舞,心里洋溢着同样的欣喜满足。沉默的大地,川流不息的江水,蓝天,白云,清风,明月,它们都看到过,都能作证。

纯粹的食物,纯粹的劳动,就是能创造真实纯粹的美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