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写文章而言,用潜意识写出的文字,最直击人心
于个人行为而言,用潜意识表现出的行为,最让人印象深刻为之动容。
2019年7月19日凌晨,我的爷爷去世了,享年84岁。
在这之前的2018年5月24日我的奶奶先去世了。
爷爷在奶奶病重时去医院看望奶奶,之后他站在病房楼下说道:这次过不去了。那语气中带着一丝绝望,带着对这个世界没有攻击性的留恋。这句话带给我的感觉就像他轻轻抚摸了一下我心里最为柔软的地方,直击心灵,又有隐隐地痛。
爷爷在这一年间过着煎熬的日子,几十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像水管阀门一样戛然而止,在心理学上,断裂意味着死能量,奶奶的去世让爷爷的心理空间充满了不可恢复的打击。
人到老年,如果支撑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垮掉,随之而来的就是病重了。
在生活的某些细节上,比如在要吃中午饭时,爷爷第一反应是知应奶奶,可是奶奶已经不在了,没有人回应他的这种心理需求,即使我们做子孙的代而为之也无法有原本的感觉,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进而产生绝望的情绪,情绪联动身体,于是爷爷失去了正常生活。在奶奶去世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爷爷是依靠医疗设备活下来的,他痛苦不堪,整日不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认为一个社会的风气之先始于城市,丧事也不例外。在当下,城市在丧礼上已不再流于形式,表现出的对逝者真情实感的悼念,不再迎合一些人的观察,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的。
爷爷的葬礼在老家的农村举办,许多的习俗还沿承着老规矩。老人去逝,每个人都在表达着起码的哀伤和流下眼泪,哪怕下一分钟又回到平静的情绪状态。为了不让吊丧的情景尴尬,当吊丧的人马上要进门时,如果是男士,会有人通报一声:来人了 坐在灵堂前的两排男士,会立刻跪下低着头,作出哭的声音,吊丧的人对着灵堂或是鞠躬或是也会下跪磕头;如果是女士,她们会哭着进门,棺材旁的女士坐着低下头也会哭一下,以此不让吊丧的情景失去哀伤的意味。
在送遗体去火化时,这也是一个仪式。第一步先在冷棺里开光,开光就是按照人们的想象,在爷爷遗体的手边放上纸马的鞭子,在眼睛上用水抹上泪痕。第二步就是从冷棺里抬出来放在担架上抬到已停在路边的金杯车上。这期间一定要伴随着直系亲属或亲属的哭声,哭声是从开完光后开始。这些都是按照程序化进行的,就连亲人们对逝者的悲伤也不例外。
在整个过程中,气氛中的悲伤比例只占到三分之一。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自然死亡是人们要面对的自然规律,这种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字里行间大家聊天时,会提到,爷爷奶奶以后都不在了,看得出是在心里默默的悼念他们。
在村里妈妈的一个好朋友说:爷爷下葬之后我的大姑要回家了,以后他再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会是什么理由,该去往谁家,以后这些都是要思考的。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