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罗新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的随笔集,“都多少与专业反思有关”。反映了作者对史学工作的理解和态度——有所不为、批判、怀疑与想象力。这也是本书给我最大的阅读体验。
历史本质上是一种辩论,是一种不同意,一种对已有论述的质疑、纠正、提升或抗争,在过去的混沌中重新发现或发明关联、模式、意义与秩序。
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
这就“涉及历史学是干什么的,我们为什么做历史,我们做历史是为了谁。”我们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和思维做历史。
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认知,自然无法在历史专业上进行批判、怀疑。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习得这种思维。它不仅是一种学科思维、专业思维,也是一种处事思维。
读书的过程中,我在想,个人、工作、行业、时代等的进步,恐怕都离不开这种精神——有所不为、坚守、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当然,更多想的还是我的工作。
回顾我的班主任工作,三年,我很好的坚守了“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自主化”的班级管理理念了吗?有对现行管理制度、教学理念足够的批判质疑创新吗?有对习以为常进行反思吗?(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的自我认知和能力够吗?)我有引导我的学生形成这种思维吗?
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的。可是,首先是自我认知能力不够。所以,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否定的。
关于教学工作,又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了呢?对教材真正做到了把它当做辅助工具还是奉为圣经?专业积累够吗?具体的执行力度够吗?做到循序渐进、科学有效了吗?
这些疑问是现在才有的吗?自然不是。从这些疑问生出到今天再次腾起,时间都去哪了?为什么没有改变、落实?是外部影响更大还是内心更不坚定、更懒散?
答案自然都要从自我剖析起。逼问这些,也更能明白,别说要在行业内做出大成就了,就是要达到行业标准要求都属不易。
而这又牵涉到自我进步和行业进步。
未来也许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没有我们投入其中的那些期望和努力,这未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是我们更加无法接受的样子。
未来的我也许永远无法完全变成我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但是只要我持续投入期望和努力,它一定不会变成我无法接受的样子。
作为“社会我”来说,有所不为,洒脱勇敢,知性睿智、踏实沉稳就是期望。
写下的这些文字,依然更多是理论层面的思辨(自知过于狭隘),进入工作,需要更多个案实例的剖析,落实,是日复一日繁琐的坚守重复,也是日复一日的批判、怀疑、创新。
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于我而言,都需要生命足够的勇气和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