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有趣的灵魂和好看的皮囊,那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灵魂吗?
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他们在忙什么?下地狱或上天堂或在荒野上游荡?
我读古人的记叙,总觉得那些孤魂野鬼,他们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身皮囊。
第一次看《皮囊》,是一个阳光正好的秋日午后,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劝人努力修炼内功,不要过于执着外在的励志散文。却不曾想到会遇到猝不及防的灵魂震撼。
读书对我来说和听音乐看电影一样,是否有文学价值都无所谓。畅销也好不畅销也罢,即便周围的人都说没意思,只要自己觉得有意思就好,只要自己能沉迷其中就好。
阅读数量也不是多重要的事。有时会有人炫耀看了许多书,但如果只追求数量,谁想做就都能做到。重要的应该是其中有几本触动了你的心,有没有遇到哪怕一本可能改变你人生的书。于我个人而言,《皮囊》则是其中之一。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他并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蔡崇达将自己的回忆撕开,把疾病、苦痛、穷困、挣扎、梦想、绝望……统统摊在阳光下,一一呈现给我们。我想大多数作者都没有这样的勇气,写别人的故事总是容易,但倘若轮到自己,又是另一种光景了。
这个家庭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当整个家庭陷入无边无际的绝望之时,母亲买了老鼠药随时准备自杀,结果被他发现,他倒掉了那碗混着老鼠药的汤。他准备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替母亲保管这包“定时炸弹”。直到一两个星期之后父亲无理取闹时,年轻气盛的他忍不住将老鼠药拿出来说要不全家一起去死算了。
读到此处时,我觉得惊心动魄,可蔡崇达只是轻描淡写地几笔带过,当你经常在死亡边缘徘徊时,死亡似乎也不再那么可怕了吧。
红尘俗世皆是红粉骷髅,白骨皮囊而已,何必执着。
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我们DNA里的氮元素,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还有我们吃掉的东西里的碳元素,都是曾经大爆炸时的万千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星尘。
我期待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一如春光不必趁早,秋风不会迟到,相聚别离,都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