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布“新十条“,标识着持续三年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开始走下落幕,整个社会开始逐渐进入与病毒共存的全面放开时期。在新十条颁布前的一段时间,正是我所在的小区及附近疫情开始扩散的时间点,小区里的居民每天大概要排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的队伍才能完成一次核酸检测,而且直到夜里依旧有长长的核酸检测队伍。然后是忽然间小区甚至周边的核酸检测点一夜之间都消失了,这时很多公司应该还没有发布出入单位不需要核酸证明的通知。很多人便开始打听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才能正常做核酸检测。接下来又是各种消息依次袭来,小区里面封控的单元,门口的大白已经不见了,里面的人可以自由出入;核酸混检阳性的邻居,没人给指出后续的管控要求,自己看着办。。。在这段真空期里,站在窗前开下去,反倒像是所有的单元都被封控了一样,小区里面空空荡荡的。在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全面复工复产时,虽然已经通知了不再查核酸,但走到单位门禁前时,我还是禁不住顿了一顿,直到没人过来要求我出示核酸证明,才刷卡进入园区。因为没有了强制隔离和常态化检测,在办公区,周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阳性患者。避无可避,反倒是没有了当初对病毒的那份恐惧。就像我们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看到的那样,人类在更强大的生命体前通常是充满畏惧的,但当必须要直面这些威胁时,人类的英雄通常会爆发出顽强的韧性和勇气,这个时候,不再有恐惧,只有内心执着的必胜信念。
疫情下的我们
从2019年12月武汉疫情爆发开始,中国为控制疫情蔓延采取了封城政策,有效地阻断了疫情从湖北到全国的蔓延之势。2021年12月,国务院正式提出动态清零政策,截至2022年12月7日,全体中国大陆的人民已经在严格的防疫政策下度过了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实体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更是处在了生死的边缘,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互联网行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能够保全自身行业不多,那些逆势增长的行业,恐怕也只有大家熟知的那些了。人们对各种各样的防疫举措,也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渐渐习以为常。随着宽松防疫政策的施行,这些习惯,都将再次面临改变。我不禁在想,在疫情的这些年里,我们被改变了什么?
- 我们习惯了进门请扫码,检查核酸证明,行程码。仿佛没了核酸证明,自己就不再是一个合法的公民一样。
- 我们刻意规避去娱乐场所,尤其是酒吧,KTV,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型娱乐场所。否则要么成为受害者被隔离,要么被网暴成过街老鼠。
- 我们习惯了节假日不去人多的场所,在外面打工的蜗居在外乡过年。不回家过年,就是对家人最好的保护。
- 我们习惯了储备生活必需品,大家都不清楚是否哪一天,自己就会与世隔绝。
- 我们习惯了对感染者口诛笔伐,忽视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违反法律。
- 我们习惯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也许昨天还在正常上班,今天就要居家办公,甚至隔离。
- 我们习惯了顺从主流的意愿,对加码的防疫政策不敢说不。只要是有利于防疫,似乎无论怎么严格都不为过。
伴随着这些改变的,还有大家亲眼可见的经济萎靡,企业的降本增效措施和大规模裁员和失业,伴随着这些不幸的,还有村民被拉去核酸的羊。整个社会,似乎都在一层疫情的阴霾下艰难度日。
走出疫情时代的阴霾
之前人们常说,既得利益者通常趋于保守,不愿面对改变。可普通老百姓何尝也不是如此,面对疫情的改变,大家已经把他当成了习惯。有些人总是担心,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习惯了长时间的封锁,习惯了远离病毒的感染,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有人给我们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进可攻,退可守。放开,则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再安全,大家都将直面病毒,政府也再没有什么强制的指令,告诉我们必须要这样做,必须要那样做。可是这些习惯,终究是不能长久。我们没有躺平,更没有溃败,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和手段,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疫情。
从2019年,中国雷厉风行实行封城政策开始,就伴随着大量的质疑与反对。后来其他国家由于疫情管控的压力,纷纷选择躺平。2022年3月,上海疫情爆发,又引起了国内对严格防疫政策与宽松防疫政策的激烈讨论。时至今日,国内也迎来的最终的放开政策。身边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倒下,大小城市也一个接一个的沦陷。相反的,人们的心态则有了积极的变化,感染了的人们,争相给大家介绍病情和应对措施,虽然伴随着局部的药品短缺,但大家都没有了紧张和焦虑,剩下的只是那份从容和坦然。当你不再恐惧,你才能做正确的决定。
没有永远盛开的花,也没有无法度过的寒冬。在放开之后,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改变?最直接的,我们不必随时随地想着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的,整个社会不必以恶意为起点来审视一个正常的公民。国家的经济必将走向复苏,职场工作者不必为了一份工作而选择”感恩公司“。节假日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出行或者在家,我们的计划和安排不会面临被疫情强制中断。市场的供应链条将再次被激活,实体商有需求,服务商有活干,产品有消费者。市场需求多样化,大家不必挤破头选择读博或考公,需求缺口和人才供应将形成良性循环,不同行业都将迎来复苏。“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这些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终将不会太远,前路茫茫,但未来可期。我们在最艰难的三年中,结伴前行,让中国这个有14亿人口大国,集体度过了难关。现在,我们仍旧结伴前行,一起度过这黎明前最后的黑暗。让我们为疫情中罹难的人们致哀,同时也让我们为充满希望的未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