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排提示:本文使用繁體中文書寫,原書即爲繁體字,若是看過此書或常讀繁體字書籍,個人認爲他們對繁體字不會陌生,應該看起來並無大礙;目的在於篩選掉對本書沒有興趣的讀者,其中原因在於按道理這並不是一本主流書籍,而且對意識形態有一定影響,僅做交流與溝通,個別問題不做討論。
【短評】
第一次去瞭解北韓。其實算是從「小蝶今天吃飽了」那裏知道了這本書,她的VLOG有一期就是在看這本書,巧了前一陣子我在看政治學通識,對这样比较有特点的国家很感興趣,於是幾經周折終於買到了一本實體的《我們最幸福》,花了好多銀子(哭)。
這本書主要介紹的應該算是1990年--2000年前後的朝鮮,也介紹了關於北韓的一些政治背景和歷史,幫助讀者瞭解這個國家。在都本書之前,我也懷疑過本書的真實性問題,因爲前言和推薦裏寫道是主要是根據6名離開北韓的人民群衆的采訪記錄而編寫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偏差,問一群逃到韓國的人們他們是不是喜歡朝鮮。隨後推薦序也提了一個反問——對這個連太子都不輕易公佈、表面功夫做得非常到位的國家,你能怎麽辦?確實沒啥辦法,就算他們帶有偏見,這也是無奈之舉,我們很可能就只能瞭解到這種程度了,内容上,還是放心閲讀吧,有覺得不可理解的就放下,別太較真。
作者的文筆方面,非常不錯。將采訪變成故事,而且可讀性很好,故事之間的銜接非常連貫,不會讓人感到突兀,要是真的細細品味起來,還真的要一陣時間,作者是怎樣佈置這幾個人的故事和環境背景的,很多地方他的介紹真的是非常及時,你剛對一些問題有疑惑,作者就會介紹這部分内容,閲讀體驗很棒!不討論意識形態之流的内容,本書真是沒得説。
【感受】
- 康同志與宋太太:康同志作爲國家安全部的一名情報員,希望宋太太能夠「釣魚」找出一些有背叛傾向的人民群衆。這波釣魚還是很强的,讓人不禁想起抹些事情,具體是什麽就不説了。不過還是有一説一哈,宋太太能夠不濫用權力,而且在儅人民班長這幾年中能保持與大家的和睦,還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 六月五日工廠——原因在於他们的领袖曾經在六月五日對該工廠進行了訪問。還是挺有趣的,有些地名會以日期命名,往往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在那一天發生,人們爲了紀念或別的目的,將名稱命名爲日期。或許领袖哪怕是個訪問,對他們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
- 伟大领袖死亡消息公佈給民衆之時,民衆痛哭流涕備受震撼。是不是又有點類似?在外人看來,這個人罪惡滔天,控制一個國家接近50年,甚至還創造了一些思想毒害大衆;客觀來講,某種程度上他也是具有功績,實現了...。但是民衆的行爲我相信大部分出於真心,除了個別的小孩子以及成人如作者所説,是被迫參加並哭泣的,可見在某些崇拜方面,朝鮮做的真是非常到位了。或許在朝鮮人民心中,他值得。
- 原書P108頁寫到紙張的質量很差勁的時候,我想到了《顯微鏡下的大明》一書中,民衆爲了逃避大明的官方黃冊記錄,在紙上動了手脚,作者馬伯庸也感嘆「人民群衆的智慧是無窮的」。但不同的是,朝鮮只是單純的窮。
- 書中有一段文字比較耐人尋味,朱成河的那段「如果不讓這些太太工作,可能會爆發革命。」難道?
- 小孩子們唱的那首頌歌,讀起來真的很心酸。飯都吃不飽,精神世界也極度匱乏,卻高唱著“我們最幸福”的朝鮮小孩,他們真的最幸福嗎?
「我們的父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幸福。我們的傢在----的懷抱裏,我們親如手足。即使火海靠近我們,甜蜜的孩子無用畏懼,我們的父親在這裏,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幸福」 - 「南韓是個富有的國家,就連中國也無法想想南韓的富有」這句話不太合適吧,確實沒去過韓國,但是消息和韓劇韓總也不是沒看過,有啥不能想象的233333。這個雖然是朝鮮民衆去了一趟中國以後的發言,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但是聽起來還是不太合適,韓國沒有富有到我們無法想象的程度吧?
- 有的**人會冒充朝鮮人騙取韓國政府給予的兩萬美元脫北補助。有一説一,兩萬美元確實不少,特別是在CHN那個年代,算是開了眼界,沒想到還會有這種事出現,也是辛苦了。
- 俊相剛剛離開朝鮮踏步登上江邊回顧的時候,作者有一句心理描寫:他感到一陣悲傷。應該是不忍心離開這個自己呆了很久的國家吧。但是有一個技術性問題,作爲一個記者我不太相信這種情感是她在采訪中會詢問與著重記錄的,應當是爲了潤色文章而作的一種修辭,只是爲了讓文章讀起來更有人情味,更便於大家閲讀。這種在我眼裏偏向於是作者主觀的内容,會導致文章失去一定的真實性,並將作者本人的意識形態和觀點輸入到文字中,被讀者感知,這是我們在讀這類書的時候,我認爲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時刻提醒自己,作者主觀的内容不利於還原真實,反而會導致讀者受到作者自己意識形態的影響。
- P350頁寫道美蘭不明白爲什麽這個家夥會讓自己迷戀這麽多年。好現實哈哈哈,在知乎上總是能看到相關的感情鷄湯,在--眼裏,會更偏向認爲前任都是傻瓜,而在**眼裏,或許他們還更愿意是回顧過去。--還是很現實的。很有趣,如果有機會,我希望瞭解這究竟是爲什麽,或許沒有一個合理的答案吧。
- 對比一下北韓與南韓,東德與西德——朝鮮半島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經歷了二戰,他們是戰勝國之一,卻沒有逃過被分成兩半的命運,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半島今天依舊沒有統一。這個半島大概是意識形態的犧牲品。哀嘆一聲,僅此而已。
- 如果朝鮮被稱作北韓,或許我們還會意識到北韓與南韓應當統一,他們是某種程度上的一類人。然而從小就知道它叫朝鮮,觀念裏覺得朝鮮與韓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我記得小時候甚至奇怪與爲什麽朝鮮與韓國人都説韓語,就簡單的一個名稱,在直觀上就會帶來這麽大的不同——如果你説東德和西德,那我們還是知道都是德國,本應統一的。後來查了一些資料,朝鮮是我們最早對朝鮮半島上居民或王國的稱呼,韓國才算是後來的一種名稱,我想我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沒説太清楚,不清楚就不清楚吧。
【題外話】
見豆瓣關於本書的評論,不展開了
【讀書版本】
書名:《我們最幸福 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增訂版)》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麥田出版
印刷: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一刷:2011年06月
二版十三刷:2020年03月
定價:新台幣420元
購買途徑:淘寶有英文影印版,實體中文書籍可以在金石堂網絡書店購得,但無法送達CHN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