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江川地区就是我们所说的“老闵行”,是指以沪闵路南端与江川路(一号路)交汇处及周边地区。其西界大致到昆阳路(包括闵行经济开发区),北界大致为剑川路,东面包括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及周边区域和吴泾地区。
历史上,闵行、吴泾地区自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建县后一直归属上海县。明弘治年间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年)始称“闵行”。
老闵行地区历史久远,工商业发达,曾是上海著名的工业卫星城。黄浦江在此北折流向市区,浦江第一弯留下了美丽的滨江景色。
闵行江川,美丽家园,处处是景。几十年来,新景不断更替旧景,可谓日新月异。然而旧景又怎能从心头抹去?
心中故乡的美景,如同一幕幕电影镜头时时在眼前略过,总想把此闵行的新旧美景刻成印章,以为永久的记忆。几经酝酿先后刻印十余方,并以十句小诗记之,姑且以十景称之。小集于此,并集得相关资料说明,以增其意趣。
其实闵行美景何止是十,是百耶?美景无数,自然不是这十景所能完全包容的,更何况每个人心目中的美景是各不相同的,这里的十景仅仅表达作者的一些视角和一种心情而已。
闵行江川十景 (诗)
老街集市久兴旺, 沙冈古藤紫气长。
奇迹曾惊一号路, 称雄机电四金刚。
浓荫十里看香樟, 首试开发声远扬。
名校佳园聚秀色, 航天科创列新强。
宜居家苑滨江美, 轻轨长桥跃浦江。
曾经有过的闵行老街
原闵行镇老街大致在今沪闵路以东、新闵路以南、横泾西路以西、浦江花园以北这一范围内,历史上曾由南北大街、前东街、后东街、西街、北庙街等组成。据有关资料称:明弘治年间,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年)始称闵行。凭借黄浦江横沥河等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清代,这里成为上海地区粮米和棉花的集散地之一,土布、铁木、饮食、茶馆等业随之形成,闵行已是商业市镇了。咸丰、同治年间,随着粮米市场的扩大,其他商业也因米行而兴旺,闵行镇得到进一步的繁荣。民国初年,闵行镇以粮米棉花市场为主的商业持续发展,民国17年后闵行镇成为上海县首镇,花米行、毛猪行,店铺林立,市面繁荣,人称“小上海”。至民国36年,闵行镇已有商号300余户。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闵行老街经过几次拆建,面貌焕然一新。闵行老街拆迁后留下的唯一老宅——项宅,经修复后,现在是闵行老街展览馆。
闵行区当年在建设规划之初,还未确定路名,给各条马路编号,最靠南面的,就成为了“一号路”,就是现在的江川路。
也就是当年闻名遐迩的闵行一条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的口号是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要把一个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闵行一条街的建设当时只花了78天,用当年的话来说,就是要向新中国十周年大庆献上一份厚礼。
“闵行一条街”第一期住宅工程于1959年4月3日破土动工,当年10月,现今江川路东段南北两侧就已建成4至5层楼房31幢,底层辟为商店的住宅6幢,同时竣工公共设施10项目,当时正值“大跃进”高潮时期,为赶时间节点,工程建设只争朝夕,还创造了“一天一层墙,二天一层楼”的闵行速度,在当时真是个奇迹。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里,“四大金刚”说的是位于上海闵行的四家大厂,它们分别是: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
上个世纪50-60年代,中国还是一个贫油国,只能用煤气来替代汽油,而当年电力的供应也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急需强大的电能和动力,所以需要在上海的闵行建设我国的第一个发电设备工业制造基地及机电工业区。于是,上海市区的一些工厂纷纷迁址闵行,数十万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集结闵行,当年把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这三大动力厂建在闵行一个区域内,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闵行卫星城在很短的时期内,就成为共和国的一个动力工业区。
闵行“四大金刚”之一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万吨水压机,本身就如同一座金刚,彰显出中国人的精神和志气。
闵行,因为研制了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因为矗立着万吨水压机,因为拥有了“四大金刚”而在人们心中与众不同,格外亮眼。
古藤园是一处古典园林建筑。坐落在上海成陆前的古海岸沙冈之上。原址曾是闵行马桥一乡间集镇,因有明代嘉靖年间诗人董宜阳手植的古紫藤而得名,俗称“紫藤棚”。现址闵行临沧路148号,沙港河东岸,占地面积4948平方米。于1999年12月对外开放。
古藤园中,宜阳古藤,已有470多岁了,为沪上之最;老藤槎枒盘曲于水泥大棚之上。古藤开花时节,远远就能闻到沁人肺腑的幽香,古藤花开胜似一片云,犹如紫气东来,花型千姿百态,颜色靓丽通透,非常见的紫藤可以与之媲美。
园里还移来了闵行其他古迹,紫云阁:朱漆粉墙雕花窗的二层楼宇;宋井亭:倚壁而建、青瓦翘檐的半亭;积翠坊:距今250年;节孝坊:通体满雕的花岗石牌坊,清代乾隆十二年建;崇德桥、蟠龙石础;望海亭等等。
一号路是“闵行的南京路”,用刘少奇当年的评价,这里就是一条“社会主义的商业大街”,但是一直到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着“中华香樟一条街”之称的一号路,一开始种的是白杨。1960年,刘少奇第三次视察闵行卫星城时,走到一号路两边,看到当时种下的一种白杨树滋生了不少病虫,树叶又因秋天来临而纷纷掉落,与漂亮的大街不相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条大街的行道树,还是种香樟树为好。”不久,香樟树在道路两边一字排开。。
六十年过去,当年栽下的香樟,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见证了闵行这些年来的巨大发展。今天,不仅江川路这条“香樟一条街”,浓荫蔽日,闵行其它道路边,居民小区,公园,处处见香樟,片片是绿荫。
改革开放之初,闵行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成为全国和上海经济开发区的试点和典范。
1982年8月21日,市规划局向市政府上报《闵行昆阳工业点开发规划方案》,利用闵行卫星城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开辟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约2.13平方公里(以后范围向南扩大至黄浦江边)。1982年11月,市政府批复同意。规划范围内土地一次征用,并进行土地细分规划,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齐全,以吸引外资。1983年6月2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虹桥开发区、闵行开发区的开发机构合一,正式成立上海市闵行虹桥开发公司。同月,该公司首次邀请200多名外国商人,进行招商引资活动。1984年5月,沪港合资上海环球玩具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了第一家进驻闵行经济开发区的企业。
1985年2月,经上海市政府、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成立开发企业——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国家级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约定建设资金由上海市自筹,借用外资由上海市自还。1991年8月,上海市政府上报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国家计委及海关总署批准后,闵行开发区用地面积扩大至3.5平方公里。第二期扩大工程分为两块:南块由江川路扩展至黄浦江边;西块东起昆阳路,西至碧溪路,北沿大中华橡胶厂闵行分厂,南到上海重型机器厂。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及发展,对以“一号路”为轴心的闵行卫星城转型调整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域联动效应明显。当年很多闵行居民或者“四大金刚”的职工家属都在开发区里的合资企业工作,既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又能接触和学习外来先进事物和理念。
1995年年底,面积仅3.5平方公里的闵行开发区,以 “大投资、高产出”为显著特色。全区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实现工业利润13.4亿元,外汇收入7.4亿美元。按投产企业土地面积计算,平均每平方公里创造工业产值逾50亿元,利税10亿多元,领先全国各开发区。
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名校纷纷在闵行落户,新校园宽广雄丽,秀美无比。
进入新世纪,城市变迁和转型的节奏愈发加快。而老闵行如何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挑战。
沧海桑田,如今的上海不再是单一强调重工业的城市,一直是上海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老闵行,在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新时期,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2018年9月公布的《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中,强调了“依据闵行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实际情况,全面对标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及上海“四大品牌”建设要求,闵行将构建面向未来的“4 4”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军民融合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四新经济引领的现代服务业。”
一批航天科创单位纷纷在闵行落户,闵行华宁路、中春路、元江路一带成了闵行航天城,紫竹科学园区成为新兴的科创基地和新兴产业的孵化中心。
闵行黄浦江沿岸滨江地区,通过不断改造整修,面貌日新。西有韩湘水博园,东建滨江湿地公园,闵浦二桥沪闵路段附近的建设滨江公园,以及移建了原轮渡口,使闵行滨江越来越美。
闵浦二桥始建于2007年1月;于2009年11月28日完成主桥合龙;于2010年5月21日通车运营。
闵浦二桥线路北起申嘉湖高速公路,上跨黄浦江水道,南至大叶公路;线路全长4893米,主桥全长436.65米。桥面上层为双向四车道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轻轨,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
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延伸伸至奉贤海湾,闵行到奉贤南桥新城站段,2018年12月30日开始试运行。由闵浦二桥跨越黄浦江,这是上海唯一的一条不是从地下跨越黄浦江的轨道交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