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中的心理辅导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以德为先应该成为教育的根本性原则,而心理往往是一个人外在道德水平的内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引导,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要及时摸底,于细微处发现学生异常,及时疏导,实施与家长和其他老师的联合教育,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心理辅导;价值观塑型;联合教育
一、教师要提高心理辅导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授予学生知识,解答学生疑问,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学生塑造一个健康阳光的心灵。目前,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效果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而且目前学校很少有专门从事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即使有心理辅导教师,面对着如此大量的学生,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提高每一名教师的心理疏导水平迫在眉睫。学校层次的心理疏导与传统心理咨询治疗领域有所区别,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更应该是思想和观念意义上的。因为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心理障碍外,还可能是由观念问题所引起。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学生异常的前提下,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忧郁和消沉。
教师提高心理辅导水平首先要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目前很多的教育方法,以应试为目的,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单一模式培养,扼杀学生的全面性。所以教师的育人理念一定要以每个学生的健康成才、全面发展成才、注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良性养成,并自觉以此作为育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本职责任;其次要认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要下功夫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的学生,教育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搞“一刀切”使德育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再者要主动与心理咨询专职人员讨论交流,自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工作之中。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要及时与专职人员沟通,从他们那里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德育心理疏导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最后,教师要提高人格魅力,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方便心理疏导工作的后续开展。
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学校里有了初步的生活经验和对世界的认知,他们会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理解周围的事件,由于思想的片面性和心理的不成熟,他们容易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并且对外界的刺激会产生过激的反应。这些心理问题在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不同的表现,这些表现往往很明显,如果不加以疏导干预,会使得其心理不断扭曲,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更大的破坏。心理问题就像一个长歪的小树苗一样,时间越长越不容易纠正。
对于优秀生:一、他们往往争强好胜,这是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但是如果这种心理行为过强,就会让他们心胸狭隘,目中无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甚至为了让自己一直保持优秀会使用一些过激的手段。二、容易嫉妒,优秀的人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他们经常被老师家长夸奖,虚荣心很强,一旦被别人超越,或者看到别的同学被老师夸奖而自己没有,就容易产生嫉妒情绪,嫉妒心理让他们难以处理好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容易推卸责任,或者不择手段的给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制造麻烦。三、脆弱抑郁。优秀的人习惯久了,很少遇到挫折,成为温室的花朵。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知所措,特别是当一个优秀生转学之后到一个新的学校,与其他同学相比不再优秀时,这时候特别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激烈的竞争让其丧失了优越的地位,变得苦恼、自卑、消沉甚至抑郁。
对于后进生:一、容易消极放纵。后进生在成绩上与其他同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使得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放弃的心理,无法参与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常有出人意料的异常举动,以引起别人的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故意放纵自己,制造捣乱。二、内向自卑。后进生由于缺少老师的重视,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卑心理使得学生容易封闭自己,做事缺乏自信。三、抑郁孤独。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他们不喜欢同别人交往,朋友很少,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的不合群。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待教师课堂问答,有时甚至产生躲避心理。存在这种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到了一定程度后,学习成绩很难提高。
三、德育心理疏导需要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溺爱容易让学生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就会无所适从。父母对子女过于粗暴严厉,对子女提出过高要求,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很容易使子女形成反抗、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父母不和谐,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不幸,严重破坏孩子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学校是教育的基础,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唯分数论。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就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进而产生心理问题。正所谓“师者亦医”,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着,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总之,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付出、联合教育,才能保证每一名祖国的未来都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