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人类,我们对方法的探寻就没停止过。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于是不再挨受食物细菌的侵袭;人类学会了制造武器,于是不再担心成为野兽的晚餐。
既然万事有规律,那我们就应该万事都能找到方法。
既然有锁,就肯定有钥匙,只要掌握了这把钥匙,就能开启相应的锁。
最振奋人心的,无异于告诉你,如何获得快乐,获得成功,如果有这样的人生真谛,我相信每个人都愿意付出代价去交换。至少我,是愿意付出一年的工资来换的~(一年好多了呀…)
由于本人之前创办电商公司的原因,就有很多人邀请我去参加各种讲座。这些讲座其实就是会议营销,在会议上分享一些吸引你的东西,然后让你花钱参加他们的后续课程。其中讲得最多的是成功学以及销售技巧,对象一般是民营企业老板以及公司高管。
其实我对成功学很早就有所了解,谁叫我是个有志向的青年呢。早在大学时候,就有一个创业培训组织找到了我,他们的主要讲师是“黄老师”,这黄老师不仅是创业导师、心理专家,还是好几家大公司的CEO,被誉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听完他的第一次课后,我感觉此人真神人也,庆幸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就能认识到这么一位牛人。
于是我大部分课余时间就去参加他们的培训。刚参加的时候头脑很亢奋,周围跟我们一起上课的同学,更是陷入了群体性的癫狂,对他崇拜的要命。谁要是质疑黄老师,必先被“黄粉”们群起而攻之,让你感觉自己才是个傻叉。
然而后来上了很多次课后,我也没有“成功”起来,最多就是帮他推销了一些课程,而他讲来讲去,好像也就那么几套东西。直到后来爆出一封某女生写给他的信,才知道他是一个以创业培训为名到各大高校去骗财骗色的人渣。还好我是个男的,最多就被骗钱,其实最重要还是因为穷,没啥好被骗的,所以后来对培训行业都多了一个心眼。
至于后来参加的各种销售培训,以及网上冒出来的各种大师,我都是抱着评判的态度来学。很多大师的确口才和激励能力很强,我觉得你要是想学演讲口才,他们的课程还是值得去。他们会让你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有上进心的。
这都不重要,把它当作心灵鸡汤,或者一些销售上的技巧来学习也无妨。
我觉得它最大的祸害是,让我们误以为掌握了术,就可以无往而不利。
就像某位著名的台湾成功学大师的口头禅“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市场上还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口号是“只要方法用对,没有把不到的妹”。这些口号咋一听很热血,好像自己快要能上天了,再仔细一想,似乎也蛮有道理。世间万物,都有它运行的规律,大到天体运行,小到人的心理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方法”,只要方法用对,似乎是没有东西不能办到的。人类不就是掌握了相应的方法,才上天入地的吗?
但问题是,你这把钥匙能不能打开这把锁,没法求证啊。就好比中医,中医的药方是否跟所治病症一一对应,是否有必然的联系,都还是一个谜。你成功了,你是否因为学了成功学才成功的,这个也难以考证。
他们总想告诉你:假如我们能复制成功者的想法,复制成功者的行动,我们势必得到同样的结果。你看福布斯排行榜上哪个富豪是成功学大师?成功学大师为什么不创办个上市公司,不发明爱疯,不上胡润榜呢?这样不是比他们的讲课更有说服力吗?如果同样一套理论,在他身上没成功,你学了就能成功,那就说明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嘛。
而最让我惋惜的是,很多人过于痴迷技巧,而忘了“道”,我说的是力道。
就好比武林高手对阵,一个会很多武术套路,另一个只认得一招,你说谁赢?如果两个人的内力一样,力道一样,那很可能是会招式多的人获胜。但如果只认得一招的人他的内力更强大,那么很可能一招就把对方给撂倒了。
会得套路多的人就是那个自认为掌握了无敌方法的人,你掌握的方法再多,也只有在力量跟自己一样的对手面前才有优势,只要别人力道跟你不一样,你的方法就跟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
很多做培训的,都特别强调术的作用,号称你掌握了这个方法,你就能成功了。你没成功是因为你的方法掌握不到位,那怎么办,继续上他们的课呗。他们把学习的意义狭窄化了,就好像告诉你要吃有营养的东西,然后一味地推销他们的安利蛋白粉,就不用吃其他东西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了成功学或者销售培训的人,听的时候感觉很热血,过后却没什么效果。你光吃蛋白粉能健康吗?你一直在完善你的花拳绣腿,你的时间都花在“术”上面了,荒废了其他本可以花在“力道”上面的时间。
力道是什么,
是你每天的两百个俯卧撑
是你每周看的一本书
是你每个月认识的新朋友
是你每年新增加的薪水收入
没有这些力道的积累,你会再多的交际技巧、销售方法、成功秘籍,你也只能在原来的层次转圈圈。
成功方法有贩卖的市场,是因为人天生都想走捷径,如果告诉你一个方法,你就可以少走弯路,就可以少经历失败的痛苦,那多好啊。
那大街上都是比尔盖茨了。
我也不用在这码字了。
曾经我也像秦始皇求仙丹一样地满世界找寻成功之术,后来发现,没有强壮的身体,仙丹吃下去都消化不了,轻则大呼小叫,重则吐血身亡。毕竟,补品不能当饭吃。多积累人生的厚度,你的技巧才会焕发光彩。
(转载请简信本人取得授权及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