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见一郎这本《不管教的勇气》颠覆了很多为人父母的教育认知。
不批评,也许还能认同;但不表扬,实在会让父母们困惑迷茫。
批评很多时候来自父母对语义的想象,而常见的表扬,依然是我们对语义的过分想象,批评和表扬,常常是教育者自身焦虑的显现。
地铁里孩子保持安静,我们会夸张的表扬一番“你真棒,竟然能够在地铁里保持安静,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夸张,是我们对孩子作为独立社会人的信任感丧失,我们不相信他会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我们不相信他有得到社会认可的能力,我们想用这种夸张的方式迅速固化我们自认为正确的东西,并期望用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将来产生某种深刻的影响。
曾经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3岁的孩子去寺庙里拜见师父,那孩子一进到大殿立马跪下磕头,旁众一片赞许,师父抬头让孩子起身,问他为何要拜,孩子童言无忌“因为每次我这样做大家都会夸我”。
下面这幅图在每年高考后的网上流传着:
数学满分+理综高分=优秀的真正涵义?
这幅图最多只能说明这个孩子平时刷了大量的习题,因为熟练所以这次考试取得了很高的分数。而这些能否和优秀的真正涵义挂钩,这个孩子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一切界定都太早。
不知不觉中,我们扮演着孩子的吹捧者,不经意中,我们的孩子从一开始的受宠若惊渐渐长成表扬依赖,他/她并不会明白自己行为本身的价值。
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表扬,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如说是教育者的一场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