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群里、圈里都看到好几次笑来老师的文章《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一看:长文,立刻想我的时间哪够呀~但是快速看了一下,觉得有料,貌似有自己用得上的。就打印出来,先放在一边,看什么时候有空再看。
前两天出去,在一个会场里,边听宣导的重点,一边把这篇文看完了。
(想起这两天听的课,老师说,所谓碎片时间的运用就是:要有准备,我的应用就是把一些好文打印出来,出去的时候带一本书很重,就带几页纸在身边,见缝插针的看)
主题:如何打造且不断升级我们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
0. 很多人的输入设备干脆就是坏的
- 阅而不读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字字句句清清楚楚地写在那里,可偏偏就是有大量的人好像完全看不到一样 —— 你还不能说 TA 不识字,TA 其实真的识字的!
【感受】:有掉过先入为主的坑,有一次我想提问,后来有人提出来了,结果我也就看了一眼,就按自己的意思理解成我想要问的那个问题,后来我互动了一句,好久没反应,我就奇怪的回看了一下我和小伙伴的沟通互动,结果发现他提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我想问那个问题。
1. 打破幻觉:输入设备再好都可能然并卵
输入设备本身,无论多么精良,若是没有处理系统,其实是没多大用处的。
绝大多数人若不是自我觉醒,若不是刻意训练,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在阅读方面究竟有多差。
【感受】:处理系统如何练习?另外,很好奇,自认为喜欢阅读,但到底阅读能力,在笑来老师所说的标准中又处于什么情况呢?
- 这世界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感受】:好吧,我至少算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吧。
2. 要读就认真读、使劲读
老师主张只字不差地反复阅读。
真正的知识,生成成本是很高,老师鄙视一切的快速阅读,说是有深刻道理支撑的。
【感受】可以在一个领域内打通提升到应用的标准,比如像基础的,想刻意训练,像复盘,像如何系统学习等,让自己能够达到运用的标准,成为生活中的一部份、习惯。但感觉某些情况下,需要博览,需快速阅读,比如主题性阅读,当书中大量是故事案例,还是需要快速阅读的。
- “等你一路认真阅读到三十五岁,你就会发现,这世界上真正有用的,且你自己用得上的知识,少得可怜,少到你根本不可能错过的地步。 相信我,认真的人和不认真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前者可以看到后者的世界,后者不仅看不到,也想象不出前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
【感受】用的上的的确很少,看你怎么用,一个天天写稿的(或一个老师)和一个公司办事人员,所用到的就不一样。还有,就算是有相同领域的运用,比如说表达,沟通,如果认知,刻意练习程度不同,也会不一样,要不怎么会有好好说话这样的培训呢?
3. 在哪儿使劲儿?
老师的老师,用10分钟教给他一个的东西
“这每一章,其实都在讲一个概念。先告诉你,那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清楚的定义,然后,再告诉你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和什么很像,但不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然后再告诉你怎么用这个概念,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什么地方需要格外注意…… 然后就是练习题了,考核的都是刚才说的那些。”当时老师不觉得妈妈花了十来分钟给他讲的这点东西有多大的价值…… 那个时候小么,没见过世面,不知道自己的妈妈究竟有多厉害。
老师在学校里就没吃力过。每次发新书,老师便干一件事儿:把那本书里的概念整理出来抄到一张纸上,一会儿就背下来了,再厚的一本教科书,不也就那么十来个概念麽。
【收获】貌似我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做,先把概念用红色的标出来。
- 人总是难免有幻觉的。比如,你很小就学会了游泳,你就会误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游泳,更为严重的幻觉是,你会觉得游泳这事儿无比简单无比自然。
【感受】此处有一个很大的坑,内心强大的人,遇到困难,转念就是一瞬,在与一些能力较低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一些行动和语言,会低估对能力低的人的(负面)影响,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 我小时候不知道我妈妈多么厉害,后来做了很多年的教育工作,才发现,当年我妈妈教我的那些东西,竟然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领教过的东西”。
【感受】香菇!难瘦!貌似俺是没有领教的那一个。
- “我说,你看,我现在闲着没事儿写个专栏,每周只写一个概念,这才两个多月,竟然总计 1600 万码洋”
【感受】厉害……
3.1 死磕概念
在任何一个领域学习都是一样的: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你要死磕的,就是那些你看不懂的概念。
不然,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
【收获】概念很重要。
3.2 关联
-
要弄明白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造成的。
“不仅要把文字中的概念联系起来,还要把那文字中的概念,与自己的脑子里已有的概念连接起来”
3.3 逻辑
“重点是各种概念,而后是各种关联…… 既然提到了关联,最终,就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把哪些关联理顺。”
“逻辑这个东西,说简单了呢,很简单,我有个属于我自己的,而不是教科书里的分类方法,无非是这么四种:”
定义
分类
比较
因果
首先,所有的概念,定义要清楚,无歧义。很多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游戏,就是靠混淆概念。
其次呢,分类要做到相互之间界限分明,没有交错,否则那分类就没有意义;并且,分类要完整,粗暴分类且不完整,很可能会造成残疾的世界观。
再次呢,是比较。这个相互比较的两个东西,一定要属于同一范畴,并且比较的是相同的属性。
最后要说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因果。原因和结果放在一起,我们要看的是:
第一,A原因是否真的导致了那个结果?
第二,A原因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第三,A原因若不是唯一的原因,就要看还有哪些原因?
第四,若A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那就要看A原因是否是众多原因当中最重要的那个?这些所说的逻辑,看起来没多难,但实际上,真的很难,你会发现的,自己一不留神就掉到坑里去了。
“我个人是 26 岁才真正在逻辑方面开窍,而后挣扎了足足十年,才确定自己基本及格 —— 这不是夸张,这是实情。”
【感受】N年前,有位老师曾经推荐一本金岳霖的关于逻辑的书,然后还有位教国学的老师,说是中国文化中不太重逻辑学,说是可以多读一下墨子的书。现在想起来,这个逻辑学是应该刻意训练一下。
- “不过,逻辑训练,有更多的层次,我们这节课不是专门逻辑的,所以,我在这里只给一个提醒,你需要去研究这么三个层面:
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认知偏差纠正(Coginitive Bias Correction)
这三个话题,Wikipedia 上都有清楚的描述,应该去看,必须去看,且,必须想办法看懂。
后边这篇文章里老师也做了一些相关论述。《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
3.4 科学方法论
再想抬高一个层次,或者说,再想升级到更高的层面上的话,你得去研究一个概念,一个几个小时根本不可能讲完的概念,一个你自己需要折腾很久才能深刻理解彻底消化的概念。
你会一路遇到很多非常严肃的概念:(全英文链接,绕开)
.......
双盲测试
样本偏差
可证伪性
……漏掉任何一个,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求知的路上遇到了断崖,无法前行……
【百度】
盲测:是市场调研中进行产品测试时常用的方法,或称为隐性调研。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试产品的品牌、名称、包装或其它可以识别的内容要求隐藏起来,不给被访者过多的提示。
可证伪性: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
【结果】
双盲测试:百度出来了,感觉懂了一部份。
样本偏差:没百度出来了,百度中只有标准偏差。
可证伪性:百度出来了,但没懂。
【感受】概念好重要,再要提升到方法论高度,就需再去训练了,只能加入待提升计划当中。
4. 如何像作者一样阅读
一个很厉害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可以让你钻进作者的脑袋,从作者的角度去感知他所身处的世界。
老师在每一期写作班都会提到这个方法论。并在新生大学里是定期做写作培训的,因为他觉得写作就是很高级的技能,就是最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就是肯定会被高估的一种技能,可实际上又是人人都能学会,却以为自己没有天赋的技能。
所以,我就是希望新生大学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开始锻炼积累自己的写作能力。
【感受】写作好重要,也是一种输出,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容易创造的方式。只要人力和时间成本。
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让我们重新定义一下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元素:
名词性成份是什么?
名词:是用来指称你能感知的某个人或者事物,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动词是什么?
动词:是用来描述某个人或者事物的行为和动作的。形容词性成份是什么?
形容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的感知的。副词性成分是什么?
副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的。
(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和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时候是一样的……)所以,你把某段文字总得名词性成分全都圈出来,就相当于你已经感知到了那个作者在那一瞬间感知到的所有事物,然后,你再去看那些形容词,你就相当于感知到了那作者对于他所能感知到的事物在那一瞬间的所有感知……
【感受】有一种庖丁解牛或刻意训练中的感觉。
【收获】用笔圈名词与形容词。
- “若是你听懂了刚刚三五分钟的道理,你就会发现,我已经带你进入了阅读的另外一个层次。或者说,干脆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斑斓绚丽的世界,一个能让你流连忘返的世界,一个让你再也离不开的世界。”
【感受】是的。从另一种精确的角度来直接看世界。
- 你会惊讶的,惊讶于过去的你究竟错过了多少精彩。到时候你再看看身边,看那些人乱翻书,错过了所有的精彩却又毫不自知,你会感到令你错愕的莫名其妙,甚至,我敢打赌,你很可能完全没办法向对方证明自己身处在另外一个世界 —— 即便是在今天你已经认真地听我认真地讲了一遍的前提下。
【感受】看来是实践的,不然就会出现听了,但是还是没有进入老师所说境界,文字的力量有限啊!!体验!好吧,体验!
“我给了你一个通路,让你能够进入作者的大脑之中,像作者一样去感受他所看到的世界,很厉害,是吧?还有更厉害的应用,你瞬间并没有想到呢。”
“很多人从来不知道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中有一种病毒,任意蔓延,任意肆虐…… 因为不知道这种病毒的存在,所以从来都没有想过给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安装一个杀毒软件,于是,什么都看,看什么都觉得有道理,看什么都往心里去…… 是不是很可怕?
这个病毒是什么呢?
伪装成“事实”的“看法”。【感受】此处很重点。
这多少令人惊讶,因为,在文字之中,分清楚“事实”与“看法”,原本是最基本的阅读训练,但经过老师多年的观察,几乎 99% 的人不知道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这一点都不夸张,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这种能力应该存在。
告诉大家一个原理:来说是非之人非奸即盗。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他们就是那种把看法伪装成事实说出来的人 —— 分不清楚他们的把戏,你就被套进去了。
【感受】提醒自己要多觉察自己的语言是否在讲实事还是想法。
你要经常做这种练习,乃至于它最终成为习惯:
把文章中的事实划出来,这些事实常常无需证明,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事实。
把文章中的作者的看法划出来…… 然后看看,这些看法有怎样的证据,有怎样的支持……
很快,你就有了一种能力,去判断,一个作者靠谱不靠谱,张口就来,看法不断,却完全没有证据和道理支持,那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
【收获】刻意练习的方法。老师还不喜欢知乎的一个功能,匿名。隐藏在一个面具之后,说了一大堆看法,不给出证据,不给出道理支持,说来说去,就变成了一个作用:黑别人。
5. 输出可能更重要
- 我一直说一个概念:践行。
什么是践行?那是二十年后才可以说的事儿…
- 老师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真的在做……
【感受】做+时间=持续做,还有老师带会更快。践行+时间维度
6. 为什么我很少记笔记
先问你一个问题,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
1.怕自己忘了
2.通过理顺各种关联帮助自己深入理解“那你看,我要么不读,要读就认真读、使劲读,在概念、关联、逻辑、科学方法上轮番使劲,弄不清楚不罢休…… 等我罢休的时候,对我来说,还需要什么笔记吗?”
【感受】老师标准高。如果我没读永澄老师你的标准决定的你人生,这里我会看不懂。我想到孔子学《文王操》的时候,师襄说你可学新曲子了,但是他不学新的,一直弹到掌握弹琴的要领,领会乐曲的内涵,体会出作者似是一个统治四方诸候的王者,并得出是文王。有一曲同工之妙。
- 还有个重点就是,请问,若是你记笔记,是记给谁看的?
【想法】老师多问几个WHY,都问懵了。回答是:因为只有在输出的写简书的时候,思考会更深入一些。因为简书毕竟是公开的,所以有了这个触发器,会导致我会去考虑如何写,才能更清楚告诉别人,也会代表我想清楚了,才会收获更深。
【感受】像那李笑来、永澄老师一直在高标准的一直进行持续的实践积累,才会有现在这么系统扎实的基础。
【想法】就还是要有意识的高标准,读一个是一个。如果时间不允许,或是其他情况不允许,那也只能先了解,或是去低标准的输出,这样,在做中去不断的完善,然后达到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