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孩子睡着以后,自己复盘了下最近一周以来的英文阅读。
可喜之处是进展的非常顺利,实现了听力直接无缝切换到阅读。
从开始每天大宝和二宝每人半小时,三四天后转为每天每人早晚各半小时,合计一小时每天。
虽然孩子们都很配合,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
比如明显能看到阅读的时候孩子有些困倦,一阅读完就倍儿精神哈哈。
也许从开始切入阅读到爱上阅读一定不是个很轻松容易的过程吧。
于是我们今天做了些调整。比如把阅读地点从卧室床上换到客厅大餐桌。
因为昨天是复工的第一天,一位在家办公的朋友说,要想在家办公能有公司上班的效率,必须要有仪式感。
比如不要穿睡衣哈哈。
要穿正常通勤装。
比如不要在卧室床上,要找个干净整洁的办公桌,至少是个朴素大方的书桌。
床是睡眠之地,在床上我们的大脑很容易与轻松,放松,休息,困乏联系到一起。
第二点改变是阅读方式的改变。
之前的方法是老大半小时,老二读半小时,各读各的。半小时一直在读英文,每次到第20分钟的时候,明显感觉孩子会有些乏累。
尤其大宝,因为她阅读速度快,半小时一直在读,对嗓子也是很有压力的。老二还好,毕竟速度慢,单位时间的朗读单词量没那么大。
今天我们变成三个人一起做阅读。
其实老大和老二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一个二年级,一个三年级,年龄差1.5岁,机构经历差半年,而且老大的配合度要好很多,所以有一定差距。
我提前跟老大打了预防针,我说,妹妹阅读可能会比较慢,她读的时候你可以自己默读两遍,或者多看看自己不认识的单词。
妹妹虽然慢,但也有自己的优点。
她最大的优点就是稳。她读书的时候只要认识的,正确率会非常高,很少漏掉动词词尾的“s”“es”“ed”这些。
老大就弱一些。她的单词量明显要多,但朗读正确率却不如妹妹。名词单复数,动词词尾,经常略读,跳读。
两个人在一起,一个人读,另一个人听,对彼此都是个监督。自尊心比较高的姐姐会读的更稳,避免被妹妹听出错误。
还有一个变化是,我们准备不再一天一本的速度,把速度放慢。
一天一本感觉上很开心,但是质量上存疑。经常出现一个单词在好几本上都出现过,还是不会读或者不认识,比如“drool”。
之前看过一句话,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必成大器。
虽然也许夸张,但不无道理。一本书读十遍,比十本书都读一遍收获更大。
每本书我准备读10遍。
当然今天是第一天,刚花了一小时我们仨精读了一遍,后期10遍还是15遍,还是20遍,要看效果而定。
为什么她们自己读花半小时一本,老大20分钟,我们仨一起却要1小时呢?
因为之前只是朗读,读出来就过,不会的和读错的我跟她们说下也过。
意思上我会挑一点问问,确认下是否懂。
现在我们单词上确认的更多,意思上一起讨论的更多。
其实我今早之前没有做功课,让她们挑一本喜欢的就开始了。
中间有几个词和短语也是现场查的。
比如“break a leg”,“do not let the bedbugs bite”,我觉得不只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对西方文化一种深入的认识。
以前从不知道原来“good luck” 与“break a leg”意思一样。
其实这篇文章里面有个可以做扩读的地方,就是“abraham lincoln”。
我手上有《who is 》那套书,里面有林肯的详细介绍。
但是我看了下,可能是偏难了。所以准备暂时搁置,稍微用中文跟她们讲下林肯其人就好。
很期待我们能一起精读《who is》这套书,绝对是宝藏级别。
精读对于我自己,也是极有收获。
虽然henry and mudge 只是个400兰斯值的桥梁书,但是单词好多我也是第一次见,有的见过,但印象不深。
通过给孩子们精读一次,听她们读10遍,想不认识都难。
10遍自然是分段的,比如早晨2遍,中午饭前2遍,下午2遍,晚上2遍,睡前2遍。估计一遍比一遍熟练吧。
老大本来读一遍要18分钟左右,精读后读了一次用了12分钟。
我自己想试试我读一遍多久,读了4分钟就觉得口干舌燥,放弃了。
不禁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幅画:臃肿的母亲坐在椅子上,手持教杆指导高挑的女儿跳芭蕾。
我何尝又不是那类母亲!
好在女儿们比较配合,因为读完就是长长的自由娱乐时间了。
我期待的理想状态是“study hard,play hard”,希望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