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大爆发的今天,每个人的手机都是沉甸甸的信息轰炸。
置顶的群和置顶的微信一列排下来,一个页面也拉不完。星标的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越刷越不完。
我相信,总有些人陷于这样尴尬的局面,想抽身却又重新跌进更深的沼泽里。
有句广告词:“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 后来这句广告词变成了:我有了一台充电5分钟的手机,却再也找不到可以通话2小时的人。
在路上随处可见的都是低头一族,餐桌上低头摆弄手机的父母和朋友,西餐厅低头看手机的恋人,课堂上埋头刷圈的同学,会议上稍低头用文件做掩护的同事······
网络大行其道,出门购物和串门似乎都成了负担。
跟网络上闹哄哄的热烈相比,线下的自己沉默寡言,连影子都在日光和夜晚的灯光下拉得老长老长,孤独爬满额头,侵占了灵魂。
似乎我们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房间,望着窗户倒映出的孑然的身影,才似乎找到了突破口:生活是不是走错了轨道?
思考来不及沉下,明日起来依旧在网络上嬉笑怒骂,在热闹的缝隙中,有种恍惚是否出现了双重人格。
热闹的社会,大家都陷入了群体性孤独。明明那么多真实的人,围在身边,为何时常依旧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大家都忙着在网络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忙着介绍自己,忙着链接大咖,忙着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
即便像我,与冼先生同在一屋檐下,同吃同住同进同出,有一个月我们讲话竟然不超过100句。当自己回忆起来,觉得这个数据可怕得悚人。
我被自己吓了一跳,又特地回顾了最近三个月与朋友闺蜜相聚的次数,线下的见面竟然只有两次,仔细回忆见面的场景,我自己都觉得超级搞笑,只有一个下午的相聚时光,我们竟然还不舍得放下自己手头的学习内容,两个人聊了一小下,在星巴克各自的电脑上忙碌着。
回想电话的联系,我一边通着电话,头部靠近左肩膀,夹住电话,双手一边在键盘上不停敲打出一行行字。
手机里的通话记录都是几分钟,并且相隔十几天的间隔。
吖巫大侠说,她想要的爱情是在生活里的,我一直不明白,现在我明白了,生活里的需要的是陪伴,我对你的生活了如指掌。
闺蜜吖巫,她的好友一直只有那么一撮人,增减不大,认真地维持了大家的关系,即便各自不在对方身边,也能清楚了解一天的生活和心情。
她的感情经营,一直是我所羡慕的,but我一直没有意识到的情况:最好的感情,不过是陪伴两个字。
她一直说想要的爱情是在生活里的,实实际际参与到生活中。不是虚妄,不是猜测,而是真真实实的。
我想起我们一起合租的半年时间,我俩每天晚上吃饭到洗澡前,总会聊很长的时间,聊各种话题。手机丢在一边,没有打开。在毕业后些许迷茫的日子,这样全心的陪伴,心灵的孤独和不安被慰藉了不少。
反观现在我和冼先生,同是一样的生活,变化的却是交流的方式。虽然人在身边,但总会感觉不到陪伴的温度。
算算时间,9月到12月,我整整三个月都没回过家,而我跟家里的距离只有4小时的车程,一百六十四公里的距离。
妈妈总是在电话那端,小心翼翼试探着什么时候回家,假装不在乎地说声老爸串门去只有她一个人在家。
昨天因为写文章的关系,把自己记忆的黑屋子打开,想起了卧病在床的爷爷,我们相依为伴的十几年里,每次我要出门,老人家总是眼巴巴地说没人陪他。
一路上,我们不止一次地整理自己的生活,整理自己的心灵,不止一次地在新的一年开始时告诉自己:今年要好好陪伴家人,陪伴父母。
每一次节假日总是各种祝福汹涌,几乎都是朋友安好之类的问候语,网络上我们离得很近很近,现实生活里我们隔得太远太远。
最好的爱情,不过两个字-陪伴。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在一段时间特别火。在我们的印象里,妈妈带着孩子的时间比较多,很少有爸爸单独跟孩子相处很长时间的时候,这个节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于是明星爸爸们在节目里收获很多,与孩子的距离也变得很近很近。
微课的学习,有个新名词叫高效陪伴的亲子时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与孩子相处时,自顾自玩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极大,有些小孩子因此生出不被重视关注的感受。许多宝妈逐渐地放下手机里的浮华,专注陪伴。
亲情,友情、爱情,怎样的关系都好,最好的模样,不过是陪伴,全身心的陪伴。
你在,我认真陪着你;你走,我认真做自己。
我们借助网络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同时,不要放任网络把我们带上另一条不归路,我们不做脱缰的野马,回归正途,向我们真正要去的地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