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清单人生》是这样的
一、“菲克新带你看世界”
“她就开始用菲克新擦窗,每天都擦,坚持了一辈子,因此从没遇到过看世界方面的问题。
只是这个世界没有看到她。”
每个人或许都需要一瓶菲克新,他是你坚定生活的信念和明灯。只是有些人比较幸运,世界有看到他,世界太忙了,全球几十亿人,世界只能看到这么多而已。
但是老实说,我觉得世界看不看得到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身边的人看不到的话会比较懊恼。毫无疑问,身边的人大多都半盲。哈。一般人可以在大灾大难前看到微小的美好和身边的人,但是生活归于平淡时,大家大多视力退化。就像你把书本拿到鼻尖,你眼睛睁的再大也是一片模糊,你就要把书本挪开点,大约三拳的距离,就会看清楚,觉得很舒服,没过10分钟,你发现书本又靠到鼻尖了,视线很模糊。但是如果你跟玛丽一样有菲克新在手,你可以坚持半盲到63岁,不会全瞎。通常来说,这是最好的状态,除非你是非常极端的艺术家,激进的愤青,或时代的弄潮儿,否则,我觉得还OK。并且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玛丽一样,非菲克新不用,这其实,有点酷。
二、“就这样,一年变成了几年,几年变成了一辈子。”
一眨眼的功夫,时间走了,头也不回。
三、“到了一定年龄,人生的所有疑惑几乎可以全部浓缩成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
然后在坚持了一辈子的生活面前,突然被过路的足球砸到了头,哐当一记,我们开始寻思,还有另一种活法?
人生的疑问真的是只有一个: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困扰着所有的人,尤其是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过了很久的人,典型代表作:中年危机。但我感觉危机问题有年轻化的现象,反正我最近挺寻思这个问题的,还是说我已经中年了,哈。
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是有必要时不时拿出来想想的,有时候你过久了,发现原先定的目标越来越模糊了,这时候你把这个终极问题拎出来看看,说不定你一下又恢复视力,不再半盲。但是这问题不能老拎出来,它得压箱底儿。老拿出来,你不是能思考成哲学家,就是能思考地进了精神疗养院,这两种,都伤钱伤身伤人。
这是我看到的玛丽。
随书附赠的杯垫写着: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人生还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之后,却无法重新开始。
杯垫这个主意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