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线下来,庄图南超过同济分数线五十多分,正当一家人松口气的时候,同济招生办打电话通知庄图南,他在高考体检中显示有轻微色弱,可能会影响调剂到同济建筑系。
父亲庄超英安慰庄图南,同济其他专业也很好,他们对儿子的成绩很满意。但庄图南掷地有声的告诉父亲,他报名同济的目的就是进建筑系,如果不是建筑系,他会搏一把报复旦。
之后就有了父子两连夜赶火车去同济招生办活动的情形,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都要尽全力争取能进到热门专业。
父子两的行动之快令招生办的人事都感到惊讶。好在结果是好的,庄图南轻微的色弱并不影响建筑设计。
看到这里的时候,对庄超英带着庄图南立即行动的执行力感到震惊,因为对方也没有很确定一定进不了建筑系。这种有想法立即行动的做法着实让人敬佩。
同时,也让我想起《长安的荔枝》里,对于别人来说都不可能会完成的任务,在李善德那里仍然在争取,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
李善德的想法是:就算失败,他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换个角度想,这和庄超英带儿子庄图南去招生办活动的情形极其相似。庄图南自从听父亲举了背视力表的例子那一刻起,在饭桌上、公交车上、候车室里,一直在争分夺秒地背诵记忆色盲检测图上的图形。
即使最后进不了建筑系,庄图南和父亲都至少拼搏了一把,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拼搏努力过后顺其自然看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