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要把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1000小时的时间练习,由于格拉德威尔在书中举了很多正反两面的例子,这个观点今天中国大部分人已经知道并且认可,他也成为大家努力境界的理论依据,很多人在10000小时的训练而努力,即使一些人自己没有毅力坚持这10000小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我之所以不能成为一流的人,是因为没有完成这10000小时的努力。
不过,罗振宇老师在逻辑思维视频第185期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里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那就是你花1万小时可能也没用,因为思维方式,周围环境,境界的因素,比下笨功夫更重要,那到底谁的话对呢?
其实,他们两人讲的并不完全矛盾。
首先,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不仅谈到了1万小时努力的重要性,还谈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
格拉德威尔的第2个观点认为,运气或者时代大环境对成功很重要,简单的讲就是要生逢其时。
格拉德威尔认为,第3个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
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
如果有人简单的认为自己天赋不错,在一个领域能够做到1万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1万小时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这1万小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4个误区。
误区一,简单重复。
举个例子,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当然不会有中学生这么做,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却犯这个错误,比如现在互联网比较热门,一些人学了一点点编程技巧,也能挣到还不错的工资,就守着这点技能,天天在低水平的重复。这些人,恰恰在未来是要被计算机淘汰的。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
这一类人和前面讲的正相反,他们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不好意思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然而简单的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人常常是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万小时,但是还是不见效果,在很多公司都能见到这种人,一个人在下面捣鼓东西,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林黛玉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我喜欢她是因为她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他致命的弱点,他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也排斥的,我们知道一个概念,内涵越宽,外人就会越窄。
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对外界的所值就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
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掌握了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们往后走路越宽,比如爱因斯坦,费米和奥林,另一类是,路越走越窄,比如发明晶体管的夏克立,他对自己研究的晶体管越来越熟悉,就对其他技术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最后无法和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同行交流,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人。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
1万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累积的效应,第2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的复用第1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很多人读书也是狗熊掰棒子似的,做了一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的不少,成绩却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明天继续更新,如何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