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接昨天的文章,聊聊好友。
按照昨天拟写的事件纲要,最近还有2篇关于此位好友的内容。
在更新前也在犹豫,连着这么写,会不会不大好?不过我转念琢磨了下这个想法背后的信念——这个系列,或者说,写下这些文字的起心动念是什么呢?
一来是记录生命历程,那么无论是自己的所思所想,还是此间的人与事,应该都是值得被记录的;
二来是借此记录,折射出自己的一些价值理念,倘若可以交代出这些价值准则的源头,以及能够在行文中有些许细节可以启示到屏幕前的一二人,那便是再好不过了。
而根据近二十多天的更文,以及伙伴们的反馈,是可以达成初心的,因此,也就无碍了。
昨天说到我最大的一次改变起始于一哥的推动,今日所记录的事情,依旧算是突破性的事件,无论是体验还是对于事件的认知。
想必大家都有过去亲戚朋友家做客的经历,不知道体验怎么样呢?
在去一哥家之前,我印象中的大部分去别人家做客、拜访,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拘谨与不自在,好像生怕自己不小心做错了啥,说错了啥,整个人是不舒服的。
以及,父母一直教导的也无非是“注意礼貌”等等约束性的话语。
当然,更“有趣”的是,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一边说着“把这儿就当自己家里”,等人走后又开始评价刚才对方的言行,每逢此种时刻,我内心都会涌现出极大的愤怒情绪,觉得为什么如此虚伪,言行不一致。
这种表现最强烈的是过年时候亲戚们的红包往来,看着有的人之间的往来,我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怒,真觉得犯不着这样。
最明显的例子是,给你红包你要客套一下才能收,又或者说你得考虑下能不能收,感觉费劲得很。
所以我常常和我妈说,“别人给我,我就相信对方是真的愿意给我,我收着,记下,等对方遇上值得纪念的事件的时候,我再加点送还,如此坦坦荡荡不好吗,为啥弄得那么纠结,看着都头大……”
每每这样说的时候都会被说“不会为人处世……”
与此同时,我脑海里也总会浮现周杰在面对易立竞的采访时说到的“你那是纸糊的价值观,我为什么要遵守……”
说归回去朋友家拜访。
没记错的话大概是13年的暑假去的一哥家,而且一去住了应该至少一个月。
说实话最开始去的时候还是有些许拘谨的,可能是叔叔阿姨确实内心坦荡,很快我就觉得释然,加上和一哥在一块儿确实也觉得很轻松,不用去动脑子想什么客套话与礼节应对,所以那个假期是我有史以来在别人家过得最自在的一次。
中间还接到我妈的电话,“别在人家家里待太久”之类的规劝,毕竟“久处使人厌”,然而被我直接拒绝了,我大致回复说“我理解你的意思,我能感受到对方是不是真诚的……”
而除了那个暑假,后来还有两次寒假记忆,其中一次甚至直接待到了大年三十才回的我家,最近一次是去年3月的时候。
我常常和一哥开玩笑,从初中开始算的话,搞不好我在你家住的时间比我在自己家里住的时间还要长点。
大概因为每次去一哥家都能感受到一种轻松自在,没有去别人家那样的拘谨与压抑,所以会特别喜欢去,也因此十分感谢带来此种体验的一哥及其家人。
上大学后到处跑,也邀请一哥来我两边家都玩儿过,每次我都反复说“把这里就当成自己家就行”,不过可能因为两边父母底层信念不同,所以感觉他没办法做到自在,整体还是拘谨。
而在“去对方家玩耍”这件事上,一哥及其家人还给了我两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其一是去年我才知道,我第一次去一哥家之前,一哥反复给他爸妈说我家比较特殊,不能问我家里的情况。
这事儿是某天和他爸爸聊天到很晚时说到的,也是那会儿我才恍然记起,那年夏天叔叔阿姨确实自始至终没有问过我家里的情况。
知道这个细节的时候内心真的特别感动,也是这个细节,再次强化了内心的一些想法,这一条下一篇文章里会说到。
其二是去年在一个家呆了一段时间后捎带着也把他带到我家去玩了几天,隔不多久叔叔阿姨就开始打电话让他回去,当时我还好奇,好像也没啥特别的事,在哪里都是玩,干嘛催呢。
后来一哥才和我说,他爸妈说因为疫情,我家又在城里,久住会增加我家的生活成本。
知晓缘由的我对叔叔阿姨做此种想法发自内心的感动,一个人能够真切地站在你的处境替你着想,真的是难能可贵了。
当然,因为确实也没有增加太多,所以我又直接接了电话,让一哥又再留了几天。
以上,是时候做个小节了。
1.你有多少心无挂碍可以待在对方家里的朋友?于我而言很少,也因为很少,所以特别可贵,值得珍惜。
2.真切地在对方的立场着想,也许这才是间好朋友特别珍贵的守则;
3.坦荡、真诚,我说的愿意是真的愿意,我也希望作为朋友、亲戚的你说愿意是真的愿意,说不介意是真的不介意,真实面对彼此内心,不要纠结膈应,如是不如不要说出那样的话,其实我挺讨厌客套与所谓的表面功夫,因为大部分时候你内心的能量我早就感受到了,何必让两个人都勉强自己呢,放彼此一马吧。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