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看法,作为补充:
1,没有答案,但提供找到答案的方法。
举例:我问销售增长率,我就是想得到销售增长率本身,而不是“你对销售增长率的了解情况”。你就算现在不知道,也得告诉我,“我五分钟内给你翻出来/算出来”,而不是“不知道”。
再举例:我问“中午吃什么”,我的真实诉求是“商量个中午吃饭的地方呗”,而不是“你对菜式的要求和看法”。所以你就算真的没想法,也可以说,“你说了算/啥都行”,最好别是“不知道”。
记住,提问者的诉求,是“答案本身”,而不是“你对这个答案的掌握情况”。在我看来,回答不知道,不是简单的代表你傻or你忘事儿,而是代表你无法理解工作伙伴的真实诉求——而这是更大、更严重的问题。
2,始于车轱辘话,但不能终于车轱辘话。
日日提供的应急解决方案非常好——使用从句,展现你的“思考+经验+应变”——其实也是“展示找到答案的路径”。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算没法从你这里得到答案,我至少也能据此,排除你在工作态度,和理解能力上的问题。
但是,一次两次挺好,三次四次呢?五次六次呢?“验证”你的工作态度和理解能力,验证个一次两次就够了,我没事天天考验你这个干嘛?我闲吗?跟你玩“理解力の试炼”吗?
反复陈述那些“因无需再次验证而失去意义”的内容,我管这种话,叫“车轱辘话”,或者直接点,就是废话。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日日讲的,是很好的“应急方案”。应急可以,不能沉迷。
3,克制你的“表演性废话”。
之前去咪蒙Office玩,得到一个很好的概念叫“表演性批判”,大意是,当批判者知道自己一定会被曝光在公众视野,且得到的关注度与批判的烈度,会成正比时,批判者就涌起强大的“表演欲”。这在一定程度可以解释社交媒体为何总是戾气十足。
同理,职场中也存在“表演性废话”,也就是当一个人把上述应急手段当成了捷径,再对捷径上了瘾。俗称“装X”。
我想提醒一下表演性废话的同学,不要被自己迷住。同事和头儿没有戳穿你,不是因为没有察觉。
我大学实习混记者那会儿,有阵子经常在选题会上“表演一个好记者”,让报题,让论证选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我就胡说一堆我对行业的观察我对热点的批判我对新闻的理解,或者随便找一选题再强行论证它的特殊性重要性稀缺性。
我还算能忽悠,和我一同入职的小伙伴都频频点头。且我的语气越是毋庸置疑,分管我的编辑就越是欲言又止。主编从没在会上否定过我。但我也几乎没什么选题被正式通过。最后是稿费堪忧,我才真的开始琢磨,怎么做出真正有意义,会被采纳选题。
所以,表演性废话其实非常容易察觉。尤其是当对方抱着明确的诉求和目的来跟你交流,你一开口,任何人都能在大约五秒内知道,你到底能不能满足自己的诉求。
就好比我问增长率,一个数而已,你五秒内不回答,我就知道,你此刻没有答案。
表面上,我会耐心,我会说,“嗯嗯嗯”、“那当然”,时间久了我会讲,“说重点”、“所以呢”,其实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说的,是——“呵呵,请停止你的表演”。
祝这位提问的朋友,在表演过一个职场达人后,也谨遵日日的建议,做一个真的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