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建军
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擦肩而过,产生交集与故事,就像平静的湖水投下一颗石子,会有涟漪荡漾。由其像我这样的人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与人交往,并非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境界,也不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气凛然。自然那些平凡的人们总给我最深的感动,也最能体验人情世故的冷暖
以前书读的少,现在便想把以前没读的再补回来,于是买书看书的过程中,日积月累书中妙笔生花的内容读多了,又不免生出动笔试着自己写写的想法。虽偶有杂文见诸报刊或收录与一些文史游记书籍中,但自觉学识并无多大长进,权当消遣时光罢了。
在买书和看书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卖书的和写书的朋友,无不骨骼清奇非俗流。比如淘旧书店的老孙,像极了海明威的模样,因书结缘凡好书必给我留下,电话通知来取书,有时书选好了他会把我选的书点评一二,此时的老孙目光深遂语出惊人一听便知文学素养极高。现在的人愿意花几十块吃喝不觉得贵,但却不愿意花钱买书,自然店里买书的人会和他讨价还价,老孙便像吵架一样和客人争论一番,毫不客气地说客人不识货。但也少见客人生气不买了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他眯着眼睛,身穿旧大衣 坐在一把陈旧的椅子上抽烟。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现在有闲功夫看书的人少,生意自然也不太好,为了节约成本老孙的旧书店只开一盏灯照明,偶有客人来选书才把其他灯打开,一本好书一盏明灯一家小店,遇上懂他的人多幸福的事啊,
前些日子因不在南充,回来后便想起很久没去老孙的旧书店了,那天驱车走近书店的时候却发现书店门没开。自然也没看见老孙,于是打电话给他,电话响了很久才接听,老孙虚弱的声音说他得了病,书店已经关闭不开了,书当废纸处理了,房东说租给一个老板做外卖……我茫然的说了几句保重身体和安慰老孙的话,挂了电话心里一阵惆怅失落,既担忧老孙年纪大了不知道病情如何?也感叹书店是城市之光,现在也熄灭了。
还有一位朋友,退休的老大爷杨国均,比我大了30多岁。他从报纸上看到我的一个报道,然后因书结缘认识,杨老师让我去他家以书会友,参观他的藏书,并讲解那些书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浅,就这样我们彼此为对方找书,交流书事。成为书友,他不仅藏书,也热心南充地方文化,古城巷陌 老地图 老照片 在他的整理收集下还原成真实的历史,在民间传承 功不可没 当下写书的少,看书的少 爱书的自然也不见得多,难能即可贵 。
近日搞音乐的朋友罗老师给我提供信息说一家户外俱乐部转让了,有部分好书出售,并告知我和老板联系过了,让我星期一过去。到了店里老板在收拾东西让我自己先看看,几个书架看了一下并无我喜好的书,但感觉来都来了。怎好空手而归,便选了六七本书找老板结账,结果问题来了,老板面漏难色说这几本不卖,这些是他自己藏书,我顿时觉得我选书眼光好毒,所见略同但岂能夺人所好,无奈又把书放还原来的地方,老板觉得不好意思了,便送给我个小礼物。但回来的路上又不小心掉了。 一本书 一个人 凡事或许都讲缘分的吧
前几年在南充结识了散文名家萧红涛老师,他常带一些书籍约我到北湖鸡鸣楼喝茶交流。萧老师的朋友圈以文化界人士居多,有国内著名作家《山杠爷》作者李一清 《燕儿窝之夜》作者魏继新 及作家曹雷 诗人瘦西鸿 《南充文学》主编杨茂升还有西华师范大学风华文学社的不少青年学生,就文学创作萧老师每每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悉心传道解惑。茶话会风格的坐谈不分高低,名家们都平易近人谈笑风生并乐于提携后辈。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第一篇文章便是萧老师推选到《南充文学》发表的,只是当时我还不认得萧红涛老师。再后来鸡鸣楼关闭停业,我也忙于生计,没大参加和老师们的茶话会。后来我在西华师范大学开了一家咖啡馆,当时由市人大副主任李志杰牵头联合几位文化学者编篆《南充市民间传统文化》丛书,萧老师是起草文字部分负责人之一。那段时间常在我店里开会讨论,萧老师热心给我介绍新朋友并送书给我,还关心我生意好不好,只是当时我并不知道萧红涛老师已经重病缠身,时隔不久,再次听闻萧老师的消息 竟然是他去世的消息,当时非常惊愕,萧老师年纪并不算大,上有老下有小的就生病去世叫人好不悲从中来,后来南充文学专门出了一本纪念萧红涛老师的专辑,不少回忆性的文章仿佛那些往事又历历在目,让人感叹万物之造化,也逐渐知晓了诸多萧老师提携新人热心地方文化和高风亮节的品德情操。
我生在山西,对故乡晋北充满热爱之情,当然就更加多的关注家乡的文学圈子,后来在一次饭局上结识了康所平老师,称谓老师其实康老师算是我真正的老师,因为我在繁峙县北城中学念书时 我在64班康所平老师是66班班主任,虽不在一个班但在同一个学校可谓真正的老师,康老师在县作协任主席,并先后主编《文化繁峙》《平型关》等文学刊物,我对故乡的诸多历史文化风物都是从这些书上了解的,这些文化刊物把当地文学爱好者聚集一起,传播地方文化的同时也间接抚慰着异乡游子的身心,康老师为传承和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出了很大的力 值得敬佩
康老师引荐我认识地域文化学者李宏如老师,诗人宋秀林老师,词曲作者栗迺遥老师 并把他们的书亲自寄给我,我从中受益匪浅。我近几年写一本《辉峪村—座乡村的历史文化探寻》,样书出来后就拿了一些送出希望得到一些相关人士的指点。大多石沉大海无多少回应,康老师是为数不多认真审阅,然后打电话给我,提出修订版式,语法错误,文本增删等内容和指导性意见,我知道他确实是认真查看通读,践行了一个文化学者的修为。
读书的乐趣或转化成自己学识的过程,不是爱书之人,又岂能体会得到。从古至今更多的人关注的是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 所以我觉得更应该致敬那些写书, 藏书,卖书,读书的人,他们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化者。是浮世里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