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吴军博士的书,从《浪潮之巅》到《数学之美》,再读了《文明之光》这四册。书中将技术史与文化史巧妙融合,精炼、易懂地描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这里摘录部分内容作为笔记,如果大家觉得也有趣,建议看更有趣、更详实的原著。
在电学和电气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和理论要先于实践,这和人类在过去几千年里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在近代以前,人类是通过经验改进工具,然后获得技术,从技术中提炼科学。而从近代以来,人类对电的认识是通过假说来解释自然现象(富兰克林时代),继而通过实验来筛选假说,去伪存真(笛卡尔的方法论),然后从实验直接上升到理论(如安培、享利、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等人的工作),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做出产品(如达文波特、西门子、爱迪生和特斯拉等人的发明)。
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小时候得过猩红热,可能因为长时间的高烧导致了耳聋。爱迪生8岁上学,但只读了三个月,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按照今天的标准,爱迪生是输在起跑线上了。退学以后,他的母亲教育他要诚实和仁爱,并培养了爱迪生一生喜欢学习的习惯。
爱迪生从小好学好问,喜欢做实验来证实自己不确定的事情。对世界的好奇心无疑是他后来获得上千项专利的原因。不过按照今天大学录取的标准,除非特招,否则爱迪生是无法进入名牌大学的。
20岁以前,爱迪生在美国好几个城市当过铁路报务员,没有固定的住所,这和今天大学一毕业就要买房的年轻人不同。年轻人一旦被房子拴住,自由发展的空间就小了。
爱迪生很早就有许多的发明,他总是想,要是能把这件事情自动化,可以省很多人力啊。这是典型的美国企业家(和发明家)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想发明各种机器,让机器去干活,今天依然如此。
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自动化并非总是好的。爱迪生获得的第一项专利是自动投票机,可以加快议会投票的过程。他带着这项专利来到国会时,议员们告诉他这东西没有用,因为出于公平的考虑,要给少数派时间来说服其他人,因此出于决策流程的考虑,国会投票过程并不需要加快。
这次碰壁以后,爱迪生懂得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不仅需要技术,而且技术需要市场,从此,爱迪生一生没有再做任何没有市场的发明了。他成为了一个极具商业头脑的发明家,这种品性和他后来在电的使用和普及上做出巨大贡献有紧密的联系。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家喻户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其实是说:在科研中,不乏勤奋的人,但是更需要爱动脑筋的人。
有了电灯泡而没有电,也用不起来。在发明了可商用化的电灯后,爱迪生制定了一个当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建设一套供电系统。
1890年,他将其各种业务组建成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1892年,在J.P.摩根的撮合下,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和汤姆・休斯顿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通用电气几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并且一直是美国工业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