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某天刷QQ空间,
刷到一个高中同学diss他大物老师的说说。
“实名diss我的大物老师,
受不了了,讲的啥玩意啊。
一个人嘟嘟囔囔些什么,
对重要概念公式也不讲解,
就是自顾自胡乱猜测考试命题怎么命。
我们到大学学习大物又不是为了考试!
大学物理老师不应该告诉我们
高中没能教给我们的内涵吗?
最过分的是课件也不是自己的,
也不备课,甚至没有板书。
上的课漏洞百出还不自知,
对一些高中就该了解的小结论也毫无概念。
我原以为到后期会好一些,
这都第四周了,
一点变化都没有。
行了,不说了,
自己看教材考虑思考题都比老师上课效果好。“
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这老师上课方式的不满。
事实上,在很多的大学里,
总会有一些老师不会上课,
教学质量非常差,
即使在985高校里也会有这样的老师。
我前面讲的同学他是高中学霸,
考到上海交通大学。
可是,还是被他大物老师的课折磨。
其实,大学中的有些教师同高中教师
相比其教学质量是非常的差,
态度也比较消极。
有的教师上完课就走,
下课有些问题想问却找不到老师。
更有甚者,
上课只读教材或者干脆就让同学们自习,
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所以很多同学都选择自学了,
并发朋友圈吐槽,“大学,大不了自学“。
02
我想讲一个关于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龚德才的故事。
龚德才自1987年被评为讲师,
已经在讲师这个岗位上干了31年,
但始终没有参评职称。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他所在院系的很多教授都曾是他的学生。
他讲的课是非常好,
每次来上课都是现场写板书,非常认真,
同学们也纷纷表达对这位老师的喜爱。
“大学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幸甚至哉。”
“除了龚老师,后来再也没有遇见过能不用ppt就讲古文的老师了。”
“龚老师让我看到了一位良师该有的样子:
腹有诗书,心存风骨。
为人师,春风化雨;
为君子,不争炎凉。”
可是,他却迟迟没有评上职称,
仅仅只是个讲师。
他不想为了评职称而去写论文,
于是当了32年的讲师,
但他觉得这很值得,
“我是老师,上课是最重要的。
为了上好课,做再多的准备,
做出多少牺牲我都心甘情愿。”
可是遗憾的是,这种老师还是很少啊。
现在的一些老师上课完全是为了工作量,
上课就念ppt,
我们产生厌学心理也正常,
所以很多同学就表示
有听ppt工夫还不如看书自学呢。
这些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们都很忙,
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
老师们一般都会在校外参加几个科研项目,
或者忙于搞学术,
发表著作,论文等。
而这些业绩成果直接与评职称挂钩,
与教学任务的条件相比,
显然业绩成果的要求更为苛刻。
03
当然,我不是否定高校教师投身学术研究,
只是学术之外,
教学任务同样重要啊,
千万不要做提包就走的老师啊。
而且最关键在于,
一个老师如果为了评职称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文章、做科研
而不是授课什么的,
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大一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水课“,
老师们没有认真备课,
学生们也没有认真预习。
双方都心知肚明,
老师想把时间多放在科研上,
基础课就先放放,
专业课的时候认真教,
学生们觉得基础课不是很重要,
出题都很简单的,
专业课才是重头戏。
这几乎成为了一种隐形的准则。
虽然有些老师上课就像念PPT一样,
但也有一些老师上课很认真,
课也讲得很好。
我的高数老师就是这样。
葛大爷
事实上,除了高数课,
其他的课我都有想逃的冲动,
只不过怕突然点名,平时分就没了。
这位老师课讲得多好呢?
举个例子吧,
大一上快结束的时候,
要选下学期的课,
一大批同学都选了他的课,
而另外一个老师就有点惨了。
很多没选到他的课的同学,
在QQ学院群里发牢骚,
有的问“有人愿意把葛大爷(数学老师)的课让给我吗?“
有的问“二十元有人出卖葛大爷的课吗?“
有的更直接,“我要葛大爷啊,呜呜呜。“
的确,葛大爷的高数课讲得真是好。
虽然PPT里有解答,
但他还是会写板书,
把细节和重点告诉大家。
其实,在大学里,
课讲得好的老师是很受欢迎的。
以前看过一则新闻,
某大学有位老师课讲得非常好,
每当他上课时,不仅座无虚席,
而且就连教室里的走道上
都坐着自带板凳的听课者。
其中,还有慕名跨系而来的学生。
当老师者,理应以此为榜样,
而不是过分注重科研,
毕竟老师的天职是教学啊,
离开了教书还配称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