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让故纸堆的那有仪式感的交流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像《朗读者》节目形态一样,由邀请的嘉宾来读一封书信,通过宣之于口、通过表演出的情景交融,回到某个时代,走进书信书写者的内心世界。
看过了那么多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三角恋的电视剧,可这却是第一次真切地触碰人物的内心世界。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书信,真诚地表达了对他的感情,也明确地表明了立场和选择,后世人传说林为“绿茶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对徐志摩感情的暧昧,类似于现在某些玩暧昧者惯常用的手段,既不拒绝也不承认,可是,哪怕只是一封书信,而且书信更是如此,这封私人书信,不是预设会被公众看到的文字,表达的,是更私密也更诚挚的感情。读了这一封书信,又怎么能对林做出如此武断的判断呢?而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书信感情就更为炽烈,在私密的空间,诗人的文字更贴近于他本真的心。在几封往来鸿雁中,当事人的感情已经随着时代的逝去而永久的消逝了,会蓦然悟道,其实今人的解读都算不得客观,而且是非意义已经不大了。他们曾经那样的爱过,也曾那样的活过,这本来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了。重读我们自己写过的信,不是也会发现一个自己全然陌生的故人吗?但是,他还是令我们惊喜,这就是信件给我们的礼物。
黄永玉和曹禺的通信让我看到更多的职业操守,不管是黄不顾自己年轻自己后辈提出的犀利批评,还是曹虚心接受致信感激,都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一种风骨。我们都盼望有一个黄永玉一样能够在自己迷惘、错乱的时候醍醐灌顶的朋友,但是首先,自己要做一个能够虚怀若谷、肯悬崖勒马的真性情之人。已经在事业上达到一个高度的作家,仍旧心心念念着进步,反思自己,而这绝不是作秀,也许当事人都没有想到,时隔多年后这两份信件会公之于众,这样的精神是完全纯洁的,当然也是激励人心的。
还喜欢郑国强和郑义父子的对话信,在他们身体体现了现在两代人思想的碰撞,令我最为感动的是,父亲郑国强在信里对自己妻子的体谅,郑义的妈妈代表了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而像郑国强这样的父亲反而凤毛麟角,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位父亲,在中国父母的道路上及时止步,反思过往,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儿子一个空间,大约他们也会和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母和子女一样,总是一方服软,也许郑义最后会忘了初衷,也许郑国强会找不到那个从前的自己。不管怎么样,这都不是一个良性的结果,但是彼此共生的生命却完全形成。正是因为有了郑副,才有了郑义的独立思考,他们都没有很言辞激烈的抨击自己的妻子、母亲,我看到的是一种独立个体的宽容,只有共生体才会越来越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