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因一篇文章中的某些表达,引起许多人的愤慨陈词。她的这篇文章,我没有拜读,暂且不做任何评论,我只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职场故事。
作为出入职场的新人,我最深的两点体会就是,一不要和同事抱怨公司的槽点,二当你觉得领导就某一问题反复无常时,或许是你未达到他的更高要求,才导致他不得不回到起点重新要求。
只说事实,不要抱怨,更不要抱团抱怨。我们公司是一个新近成立的小规模图书出版公司,三四年前挂靠在某一公司而得以存在运行,今年才刚刚注册成功。公司内部,员工成份复杂,既有元老级员工,也有新进正式员工,还有若干实习生、兼职生,自然各自的待遇也是千差万别。我自己是十月份转正,公司给缴了社保,但是没签用工合同。公司之前有说缴不缴社保这个问题上,会在转正时征求我的意见,但结果却是发工资时直接告诉我社保费用已扣除。我认为这是极大的言而无信!一日和老员工之一谈起社保缴纳时,向他透露了自己的不满情绪,他就很客官的说出自己的情况,他是之前有过一合同,也答应公司注册下来后会给上保险,但是现在注册下来了,公司却没再提这事。听了他的话,我内心忖度他是有不满,就跟了句含有抱怨成份的“我去!”从始至终,他都是在陈述事实,没有任何情绪上的抱怨。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情绪化,也看到了自己那一点“投其所好”的自以为是。
公司里新来了几个实习生,都是年龄相仿的小姐妹,无形中就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午餐时间,下班后,大家会一起打饭、聊天,而这其中经常听到的就是对领导的抱怨,尤以自我口中说出的抱怨居多,实习生A最常说的是“习惯了就好”。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种态度,总感觉它是一种一方对另一方某种程度地妥协,而我固执的不想跟任何人妥协,不想跟社会妥协,不想跟这个世界妥协,我想像中美好世界的样子是大家和谐共存。但是,当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也可以说是与社会在做某种程度的妥协。我想我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不去挑战那些暂时的“权威”,在自己的世界中把握住自己,切莫随波逐流。扯远了,话说回到抱团抱怨上来。与新的小姐妹聊得很投机,就以为可以无话不谈,然后就口无遮拦的抱怨领导,这种行为使得自己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任何意想不到的伤害。首先除了写作,人类是没有无话不谈的对象的,即使父母、闺密也都有聊天禁区;其次,拉帮结派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毕竟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人在内心都在潜在地寻找归属,就连国家之间也会为了发展而组成功能各异的国际组织,但是如果结成的集团是有具体针对性的,那就不可取了。结成具有针对性的小集团,不仅不利于吸收对方的长处,反而会形成潜在不和谐因素。
我本身专业是中国史学,行文风格与当前工作内容差异还是蛮大。再加上自身文学素养地欠缺,在图书策划编辑上略感吃力,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给图书起名上,一个是图书名,一个是章节名。此外还有对选篇的结构分类上。起名上,我起名字的问题一是直白,也就是常说的俗;二是略显武断;三是没有意蕴留白,也就是没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选篇分类上,我的分类方法单一,例如《谈老年》选篇的分类,只按内容分类的结果就是章节之间逻辑结构混乱,最后导致书不成书。
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才导致我做了许多兜圈子的工作。领导本意是想要我把原来的章节结构由六十分提升到七十分,然后打磨选篇。可是由于我这快素养有待提高,竟然做成了五十分,领导当然不满意。所以才会有回到六十分的原点,从原结构下打磨选篇。接受同样工作内容与要求,有的同事就做得很好,她能够把原来的结构理得更清晰,更专业。而我总是搞得更复杂,更混乱。
这里我想说的是,不是领导反复无常,而是自己没达到领导那个更高要求的水准,所以才又回到原点重新开始。然而也正是那些无用的绕圈,才使得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明确努力的方向。在这里我还想提醒自己,看到自己不足之处,努力奋进补阙,固然很好。但是,也要知道自己长处所在,因为毕竟总是拿自己短处与别人长处相比,痛苦受伤的永远是自己,对一个问题深层次分析正是我的独到之处,这也应该是自己正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