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公务接待、资源节约等重点领域的刚性约束,还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行动的深刻指引,更是对中华民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传统美德的弘扬和继承。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实质,“加”强教育,“减”去浪费,“除”去梗阻,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加”强教育,让过紧日子入心见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过紧日子”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破题。当前,一些单位以及个人在仍存在“大手大脚”的不良思想及奢侈浪费的不良现象,这一思想及现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制约了社会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要带头强化思想整治意识,深刻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工作,而是需要长期保持的政治本色。要牢固树立“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坚决破除“面子工程”,真正把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要重视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平台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减”去浪费,让过紧日子成为习惯。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公务接待餐饮浪费、水电浪费、办公用品浪费等问题屡禁不止,尚未形成过紧日子的习惯。各单位要以《条例》为准则,把“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要求融入干部队伍建设和单位日常管理之中,严格资金管理,严守财政纪律,坚持“无预算不支出”原则,并建立健全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完善政府采购、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领域的监管制度,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处,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遏制和根治铺张浪费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除”去梗阻,让过紧日子从严从紧。过紧日子”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落实上,必须找准发力点,精准施策。个别单位及个人对过紧日子是一种常态化纪律要求的认识还不到位,未能将其转化为行为习惯,存在浪费的不良行为,若不能及时破除梗阻,将会影响人民群众的对党政机关的信心和信任。《条例》对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树立节约观念、俭朴意识,节约集约使用资金资源,带头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决杜绝各种资金资源浪费,经常性检视分析和整治公务接待、配车用车等方面存在的浪费现象,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对违规违纪现象严肃追责问责,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常态。